作者:何亮 来源:科技日报 发布时间:2023/3/8 10:19:42
选择字号:
培养“大国工匠”要在传承与创新上做好文章

 

政府工作报告的“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章节,被全国人大代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四院7416厂高级技师徐立平用红笔做出多处标注。身为“大国工匠”,这些天他思考最多的是,如何发挥“徐立平大师技能工作室”优势,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助力我国航天强国建设。

推动产业向中高端迈进,需要资本投入和技术加持,更需要劳动者付诸实践才能落地。

中华全国总工会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底,我国技能劳动者超过2亿人,其中高技能人才超过6000万人。但我国技能劳动者占就业人口总量仅为26%,从整个就业和经济发展需求看,技能人才总量仍然不足,大国工匠更为稀缺。

传承与创新的动力来自“时代需求”

“80后”刘争是一名新当选的全国政协委员,也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首都航天机械有限公司主任工艺师。在他看来,培养大国工匠需要传承与创新,而动力则来自时代的需求。

“我的工作是‘指挥’数控机床,将图纸上的设计变为实物,为火箭加工出所需的各类零件。”刘争告诉科技日报记者,要让中国的火箭飞得更高、更远,需要的是创新性的工艺,将航天装备做到极致。

当前,智能制造技术加速革新,大量劳动者的经验和技术将被集成到机器设备中,从业人员须“吃透”技术才有可能创新发展。为此,今年两会刘争带来的提案是《加强智能制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推动制造业高端化发展》。他建议,通过完善职业技能形成机制,细化智能制造新职业技术技能人才“八级工”评价标准,吸引高素质青年人才,构建智能制造工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

传承与创新的基石是“工匠精神”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在精微之处显神奇,是徐立平的日常。他每天要为装有高能量推进剂的固体火箭发动机进行燃料药面的“整形”,在火药上微雕,不能有毫发之差。

“这个工作有一个特点,就是高危险性。”徐立平告诉科技日报记者,用刀具直接接触火药,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安全逃逸的机会几乎为零。唯有胆大心细,练好手中这把刀,不断改进刀具提高效率,才能适应新型火箭燃料药面的整形需求。

“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是我们传承工艺、革新技术的重要基石。”在徐立平看来,一线产业工人想要成长为高技能人才甚至大国工匠,精进技术与技能的同时,也需要精神的滋养,需要弘扬工匠精神。

把“工匠精神”纳入“思政课堂”

如何让“工匠精神”走进各行各业,走近青年群体?全国政协委员、中华全国总工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马璐建议,把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以下简称“三个精神”)纳入“大思政课”体系建设。

2022年7月,教育部等十部门印发《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提出要坚持开门办思政课,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和资源。马璐认为,把“三个精神”纳入“大思政课”体系建设正当其时。

马璐建议,聘请一批劳模工匠作为“大思政课”兼职教师,组织引导青年人走近劳模工匠,走进重大工程一线,去体验、感受、调研中国制造奇迹和“三个精神”内涵,增强年轻一代对国家发展的信心,激励他们投身到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

 
相关专题:2023两会科教视线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研究或摆脱光子时间晶体对高功率调制依赖 利用量子精密测量技术开展暗物质搜寻
天文学家找到最小恒星了吗 问答之间 | 如何开展科研之路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