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万平
这两天,2024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笔试环节刚刚结束,众多考生开始将精力转移到复试以及报考院校的录取安排等相关内容上。
整体而言,2024年硕士研究生招生与录取工作有两个颇为引人注目的特点,一是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招生名额大幅增加;二是很多大学公开表示不再为研究生提供宿舍。这两大特点不仅是今年研究生招生的看点,也是中国高等教育事业整体历史性变迁的一个现实写照。
换句话说,从未来看,大幅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比例,以及大学不再安排宿舍将是高等教育中的常规性安排。然而,很多人对此表示不理解。
内部资源短缺激化配置矛盾
根据教育部公布的《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23年我国各种形式的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到4655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9.6%。
按照美国著名教育社会学家马丁·特罗的高等教育发展理论,当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50%时,该国便进入了普及化教育阶段。统计数据显示,早在2019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便已经超过50%。这意味着从这一年起,我们进入了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
与以往的几个阶段相比,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有几个显著特点,一是适龄人口上大学不再是难题,即人人都能上大学,并能通过接受高等教育实现人生价值;二是高等教育的质量标准、发展类型等走向多元化,即衡量高校办学水平高低、培养质量优劣的标准不再统一;三是高等教育的服务面向进一步扩大,满足学生个性化、特色化需要成为大学办学的重要体现;四是高等教育的规模进一步扩大,每所大学都是多元化巨型大学,即构成大学的二级机构、教师、学生、课程等要素组合更加复杂。
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后,按照人口出生率发展走势,高等教育的总体规模在保持一定时段的相对稳定后,便会呈现下降态势。换句话说,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要面对的是放缓增量、改进存量、应对减量的时代命题与变革。
在此背景下,一所大学要想获得长足的发展,就必须持续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方面提高自身发展水平、办出特色、强化质量,并以此赢得社会的认可与支持。
然而,在现实中,我国大学用以发展的内部资源长期主要依靠政府或主管部门的投入,这使得我国高等教育得以快速发展,并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但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持续扩大,政府或主管部门的投入远远无法满足大学的发展需要,每所大学所拥有的资源都非常稀缺,大学内部资源的有限性和发展需求的无限性之间,会出现比较突出的矛盾。
如何通过优化大学内部资源配置的方式,推动学校的改革与发展,提升大学综合办学实力与核心竞争力?在当前世界经济下行、通胀仍处高位、外部环境复杂严峻的大背景下,这个问题显得尤为突出。
“不提供宿舍”的现实考虑
当前大学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教育资源及其配置方式的竞争。
资源配置是大学对所拥有的全部资源的系统分配,也是大学内部治理中的基础性工作。内部资源的配置方式不同,最后产生的结果和效益就会截然不同。如果资源要素配置得好,就会对大学发展产生较大的促进作用。反之,资源要素配置得不好,不但会造成资源的闲置与浪费,还有可能阻碍大学的发展与进步。
因此,大学在资源配置过程中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现实——不同大学的内部资源因自身办学历史、隶属关系、社会影响、地理位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不同而存在较大差异。那么,如何用好现有资源,同时又能开拓潜在资源?这个问题就显得极为迫切。
这需要大学根据自身的发展需要,对相关资源进行集成、整合、转化,并为大学的发展战略所用。
一般而言,大学内部的教育资源主要包括办学经费、基础设施、师资队伍、仪器设备、学科专业、文化声誉等。这些资源有着不同的功能和属性,在大学内部治理中相互关联和渗透,共同构成系统性、整体性资源。
比如,研究生招生的后续便涉及宿舍等一系列配置与安排。招多少名研究生、招什么类型的研究生,这些问题不但涉及师资、仪器设备等教学要素的配置,而且涉及宿舍、食堂等生活要素的安排。
最近,教育部《关于深入推进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分类发展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学术学位研究生”与“专业学位研究生”分类发展、同等重要,面向未来要“进一步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比例,到‘十四五’末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规模扩大到硕士研究生招生总规模的2/3左右,大幅增加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数量”。
教育部同时要求,“到2027年,培养单位内部有利于两类学位研究生教育分类发展、融通创新的长效机制更加完善,两类教育各具特色、齐头并进的格局全面形成”。
应该说,自我国开始实行专业学位教育制度以来,经过30多年的不断发展,专业学位的类别不断丰富,培养规模持续扩大。然而,在此过程中,大部分大学会面临实践型师资队伍配比不足、实践型教学场地不够、研究生宿舍短缺等比较突出的现实性问题。为此,很多大学在研究生招录时,不得不考虑现有的校内教育资源配置情况,并决定不再为研究生安排宿舍,研究生作为成年人需自行解决住宿等。
大学发展须“轻装上阵”
在以往的发展进程中,国内大学往往会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过度包揽与教师、学生的生活、安全、医疗、卫生等相关的内容,导致有限的教育资源被占用,最终能够真正用到教学、科研上的资源反而减少。
在计划经济“大包大揽”的时代,这种落后的管理模式是可以被允许存在的。然而,在市场经济日益发展的时代,讲究的是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即用最少的资源投入产出最大的效益,这种“大包大揽”的做法显然已经不合时宜,对大学主要目标的实现和学生独立生活能力的养成也不会产生什么好处。
事实上,纵观世界高水平大学,也普遍不会给全体研究生统一安排宿舍,而是要求研究生自行解决住宿等问题。
因此,在新形势下,大学内部资源配置中值得探索的问题是——大学办学的核心追求是什么?为此,我们有必要梳理与大学职能相协调的内容。因为大学的中心任务是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其资源配置自然也应当与自身核心目标和关键任务相关;与此无关或关联度比较弱的内容则应进行迅速剥离,从而将有限的资源配置到核心要务上来。
从这个角度讲,现阶段我国大学的研究生宿舍完全可以率先剥离出去,从而让大学“轻装上阵”,把着力点放到提高办学的质量和水平上来。
面向未来,根据高等教育普及化、专业学位研究生扩招等大形势,大学要进一步明确自身的办学定位,综合评估自身的办学实力,并以此为基础确定自身的办学特色和方向,有所侧重地打造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从而赢得更多教育资源支持。
为此,大学要不断提升成本控制和资源管理能力,将其拥有的教育资源进行有效组合并加以利用。
这其中既包括校内的现有资源,也包括全方位、多角度挖掘和拓展的校外资源,并按照协同与共享的理念,与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兄弟院校、社会组织等其他机构构建广泛的共享联盟,推动有限资源的共建共享,包括学校基础设施、学生宿舍、办公场地、仪器设备等共建共享,从而为学生的成长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和更多的机会,为科研成果的转化提供平台和渠道,为社会服务提供实践场地和方向等。
另外,大学还要顺应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多元化和市场化趋势,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激活更多社会资源融入大学发展进程。
最后还要注重产出导向。大学应引入竞争机制,促进教育资源在大学内部实现动态调整,从而达到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最优”效果。唯有如此,大学才能满足不同利益相关者的个性化需求,从而获得全方位的资源支持。
(作者系青海师范大学高原科学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研究员)
图片来源:pexels
《中国科学报》 (2023-12-26 第3版 大学观察)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