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热衷本校,青睐“双一流”:“草根”推免生逆袭名校有多难 |
|
毕业于某省属师范大学的小赵去年被推免到上海某“双一流”高校。当他来到新学校后发现,尽管身边也有不少与自己一样毕业于非“双一流”院校的同学,但是原“211工程”、原“985工程”高校推免生仍然占大多数,通过统考进入名校的非“双一流”院校的学生并不多,这让他倍感压力。
坊间关于推免生、统考生生源质量孰高孰低的争论一直存在,但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高校更青睐推免生,在招生计划上也会投放更多指标。也因此,不同层次、区域的高校在接收推免生上是否有本校保护、名校掐尖、院校歧视,非“双一流”院校推免生逆袭被名校录取等情况,自然就值得观察。
本文从这一角度出发,通过公开数据对12所院校(北京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安徽大学、海南大学、山西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外交学院、华东政法大学、河北大学)的情况作一梳理。
热衷本校,青睐名城名校生源?
自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推免生制度在我国启动以来,高校基于自身人才培养质量自信的考虑,更愿意接收来自本校的生源,以至于教育部针对此现象频发文件,要求赋予学生自主择校权。
应该说,近年来,这一情况已经有了很大好转,但从所梳理院校的情况看,顶尖名校和地方普通高校接收的推免生中,本校生源均占主体部分。
以2024年为例,在被调查的高校中,本校生源占比超90%的高校有河北大学 (94.44%)、山西大学(93.65%);占比在60%~75%区间的高校有南京信息工程大学(70.19%)、海南大学(67.15%);占比在30%~55%区间的高校有华南理工大学(44.60%)、北京大学(39.40%)、上海财经大学(38.02%)和外交学院(50.86%)。
同时,高校更加热衷接收来自名校的推免生。除本校外,北京大学2023年拟录取推免生生源中,来自原“985工程”院校的学生占比达到44.14%,来自原“211工程”院校的学生占比也有14.73% ,加之两大工程高校之外的“双一流”院校生源占比也有1.13%,连同北大本校生源共有3111人,而来自非“双一流”院校的生源仅有72人,仅占接收推免生总数的2.26%。
当年度,北京大学拟录取推免生中,外校生源最多的是武汉大学,共有103人,仅随其后的生源高校是中山大学、南开大学、四川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知名高校,且均超过60人。
上海财经大学的数据也充分显示了这一点。近3年,该校接收的非“双一流”院校推免生生源平均占比仅为7.09%。
即便是接收人数较多的华南理工大学,近3年间,其接收非“双一流”院校的推免生比例也只有15.58%。非“双一流”院校学生想要通过推免的渠道进入名校,特别是顶尖高校的难度由此可见一斑。
图1. 2022年—2024年,各校拟录取推免生人数占招生总人数的比例变化
图2. 近3年,各校生源学校层次占比图
“名校”与“名城”往往是相互捆绑的。
以北京大学为例,近3年来,该校接收的来自外埠高校的推免生,几乎全部来自武汉、上海、广州、成都、天津等一线城市。而在华南理工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和华东政法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外交学院等行业类高校,其近3年接收的推免生数量排名前五的高校也几乎全部位于省会或计划单列市,几乎没有位于地级市的院校。安徽大学、海南大学等地方院校除本埠院校外,来自地级市院校的生源则较多。
表1. 2022年—2024年,两校推免生生源高校前十名单
地方院校接收推免生很难掐尖?
由于有权推免的国内高校并不多,相较于统考,接收推免生是高校获得优质生源的一项重要保障。然而,对于多数地方高校而言,接收推免生并不能实现对更高层次院校生源的吸引,即便有“双一流”光环的加持也不行。
在接收推免生的过程中,和北京大学等名校一样,河北大学、山西大学等地方高校也愿意选择本校生源,但与前者不同的是,这些地方高校“青睐”本校生源的背后,更多的是一种无奈。
据统计,河北大学在2023年接收的47名推免生中,仅有5名学生来自外校,且均为非“双一流”院校。事实上,近3年的统计数据显示,河北大学“双一流”高校推免生接收率均在2.86%以下。
即便是去年新晋成为“双一流”高校的山西大学,在这方面也难以幸免。
2022年,山西大学接收推免生的数量为137人。其中,有133名推免生来自本校,接收数量排名第二的山西师范大学仅有2名学生;2023年,该校接收推免生236名,其中有231名学生来自本校,仅有5名来自外校的推免生;2024年拟接收推免生315名,其中295名学生来自本校。
安徽大学作为一所“双一流”高校,其近3年来共接收来自非“双一流”院校的推免生比例接近七成,来自外校的“双一流”院校生源则少之又少。
与之有着类似经历的还包括海南大学。上述两所学校近3年来几乎没有接收过原“985工程”院校的生源。
相比之下,区域位置较好的华东政法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等行业类高校的情况则要好得多。
2024年,华东政法大学共拟接收推免生385名。其中,共有35名学生来自原“985工程”高校、106名学生来自原“211工程”高校,两类学生共占全部推免生的36.62%。这些学生中,不乏来自南京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顶尖名校者,这已然同一些较优秀的原“211工程”高校相差不大。
当然,即便有优越区位和行业特色的加持,非“双一流”院校生源仍是地方院校接收推免生的主体。
图3. 2022年—2024年,4所高校拟录取推免生来自本校和外校的人数对比
位于省会城市的省属重点院校尚且如此,位于非省会城市的非“双一流”院校情况自然好不到哪里去。其接收的几乎全部是来自本校的政策性推免生,如研究生支教团、农村学校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辅导员专项计划等。
以安徽师范大学为例,该校公示的2024年拟接收推免生共103人。这些学生大致分为三类——农村学校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63人、研究生支教团15人,两者共占75.73%;通过普通推免途径保研至该校的22人也全部为本校生源。
河北大学的情况也是如此。在该校公布的2024年拟录取推免硕士研究生名单中,研究生支教团与普通推免生各18人。其中,34人来自本校,仅2人来自外校,分别是华北理工大学与贵州师范大学。
不难看出,高校自身实力及声誉是优质推免生择校时的重要衡量标尺,院校的区位及行业特色也是影响其选择的重要因素。北京、上海、广州、南京、武汉等名城效应及行业特色代表的效应,在一定程度上为这些城市的非“双一流”院校增色不少。
出身“草根”仍能逆袭翻身?
当前的招生录取机制对非“双一流”院校推免生算不上“友好”。不过,如北京大学这样的顶尖名校也会为“草根”考生留有渠道。
2024年,北大拟接收的3487名推免生来自全国156所高校,包括来自38所非“双一流”院校的72人,仅占全部推免生的2.06%,非“双一流”院校占全部生源学校的1/4。
这72人中,15人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这两所部属高校,其余57名考生是从河北经贸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等普通地方院校脱颖而出的,其中还包括20名直博生。此前两年,北京大学接收的推免生中,来自普通地方高校的考生分别为57名和48名。
出身非“双一流”院校但被北大接收者无疑凤毛麟角,其背后的努力与积淀的实力自然令人钦佩。
调研团队对10位保研至清华、北大的非“双一流”院校学子的个人简介进行收集整理后发现,在学业上,他们的成绩均位列专业第一,这说明除院校背景作为推免生申请的重要标签外,个人3年成绩排名也尤为关键,专业实力过硬才是推免至清华、北大的绝佳筹码。
另外,这10位学子的英语水平均较高,且都在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挑战杯”和“互联网+”等高水平竞赛中取得过优异成绩,理工科学生多有高水平论文和相关专利证明,具备过硬的学术研究潜力。
图4. 推免至清华、北大的非“双一流”院校学子个人简介关键词
总之,当“第一学历歧视”的老话题在毕业生求职季重新掀起热潮时,部分保研学生早已在推免赛道的角逐中碰壁于本科院校背景。不过,实力强劲的非“双一流”院校推免生仍可以精准定位、大胆投递顶尖高校。本科背景不会阻碍有志者向上求取更高学历的步伐,长远、完善的计划,一以贯之的努力是他们保研至梦想院校的必经之路。
说明: 由于多数高校拟录取推免生名单公示内容不涉及本科院校信息,本文选取的是公开相关数据的12所院校,且体现了区域性、层次性。
(本文为安徽省高校网络教育名师培育支持计划和〈sztsjh-2022-8-10〉和“数喻理”数据新闻团队:基于信息公开的高校数据新闻实践创作与理论研究大创项目〈202210370233〉资助阶段性成果)
《中国科学报》 (2023-11-21 第4版 数据)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