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崔雪芹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2/7/15 17:18:57
选择字号:
辽西发现早白垩世新型被子植物

 

凌源奇葩的模式标本。(王鑫供图)

 

近日,《生物学》刊发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王鑫的论文“一个新的早白垩世花朵及其对于花的形成的启示”,为解决相关问题提供新的视角。文中报道了与此前的早白垩世被子植物完全不同的花化石,凌源奇葩(Lingyuananthus inexpectus)。

100年前,英国植物学家奠定了以木兰类为原型的被子植物系统的基础,木兰类的离生心皮被作为被子植物中最原始的雌蕊类型。一直以来,这种说法得到了很多学者的青睐。从化石角度上,此前发现的早白垩世的被子植物化石中心皮几乎都是离生的。这样以来,该学说似乎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但是随着化石证据的不断发现,有两点引起了植物学家的质疑:首先,现在主流植物学界公认的被子植物化石记录不早于早白垩世,但是早白垩世的义县组中的被子植物的多样性已经很高了,不合乎逻辑;另外,某些早期被子植物的形态超出了英国学者提出的理论的预测。

王鑫告诉《中国科学报》,之所以命名其为凌源奇葩原因有二: 其一,凌源奇葩虽然年代早(1.25亿年前),但是其中看不出植物学家期盼的离生心皮,相反却具有理论上认为是很进化的特征,如合生心皮、下位子房、花托筒、及可能的两侧对称。其二,凌源奇葩的花托筒表面和上缘长着多枚线形的花被片(附属物)。前一点表明现在流行的植物演化理论有缺陷,不能很好地解释植物学现实,需要调整,而后一点的启示则是颠覆性的。

王鑫指出,按照植物学教科书中理论,合生心皮组成的雌蕊是由原来多个离生心皮愈合而来的,不是最原始的,也不应该出现在被子植物的早期历史中。

凌源奇葩在早白垩世的出现表明,不仅当时的被子植物多样性已经很高了,而且其中的雌蕊很可能是由花轴顶端膨大和凹陷形成的。

前一条信息暗示,更早之前应当已经有被子植物。后一条信息则显然有违植物学家的常识,但是这很可能似非而是。原因有两个:德国古植物学家Zimmermann六十多年前就提出过类似的理论,只是当时缺乏相应的化石证据支持,多数植物学家又陶醉于令其舒适的流行植物学理论,无暇顾及任何异端邪说;而今天凌源奇葩的横空出世,完全印证了这个学说的预测。

对于上面提到的花托筒可能是大家不太熟悉的植物学名词。王鑫解释说,其实这个东西大家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譬如,苹果中大家最爱吃的、酸酸甜甜的、营养丰富的那一部分就是有苹果花中的花托筒长成的。凌源奇葩让我们知道花托筒和它的历史。

相关论文信息:

https://doi.org/10.3390/biology11071036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研究或摆脱光子时间晶体对高功率调制依赖 利用量子精密测量技术开展暗物质搜寻
天文学家找到最小恒星了吗 问答之间 | 如何开展科研之路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