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科学网 发布时间:2022/3/7 11:20:28
选择字号:
沈南鹏委员作政协大会发言:区域碳中和布局要算好“三本账”

 

3月7日,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红杉中国创始及执行合伙人、香港X科技创业平台和创科香港基金会主席沈南鹏作大会发言。沈南鹏认为,“双碳”目标可释放巨大的低碳发展潜能,为东西部互补融合发展提供新的共享引擎,有利于推动实现共同富裕。

在大会发言中,沈南鹏强调碳中和布局要做好“全国一盘棋”,重点“算好三本账”。他提出,一是算好“西能东输”的经济账,把西部地区的清洁能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二是算好“产业转移”的效益账,不让西部在“存量减碳、增量避碳”的产业发展中掉队;三是算好“固碳增汇”的生态账,打通西部“点绿成金”的转化通道。

对此,沈南鹏建议:第一,加大跨区可再生能源配置建设,落实东中西部地方政府合理承担相应清洁电力发展责任;第二,以单位GDP碳排放考核带动换道领跑,让清洁能源产业在西部就近壮大;第三,做实碳贡献的量化和补偿。扩大西部地区风光电发展的土地供给,让西部减碳贮碳固碳地区得到更多实惠。

以下为沈南鹏大会发言全文:

坚持全国一盘棋推动区域共富、系统推进东西部协作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在此背景下,“双碳”目标可释放出巨大的低碳发展潜能,为区域间互补融合提供新的共享引擎。为更好发挥碳中和作用,减少东西部差距,我们需重点算好“三本账”:

一是算好 “西能东输”的经济账,把西部地区的清洁能源优势转变成经济优势。随着东中部能源需求增加,能源供给半径不断向西延伸,西部丰富的可再生能源资源,无论是为东中部负荷中心提供绿色电力,还是实现对化石能源的替代,都将发挥重大作用。预计2060年实现碳中和时,我国非化石能源发电量占比将大幅提高,西部地区的风、光、水电将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绿电送出去、电费收进来”的想象空间巨大。但至少目前,跨区域消纳不足、电网调节等仍在制约西部的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如何破解西部有电发不出、发出卖不掉等难题,值得认真研究。

二是算好“产业转移”的效益账,不让西部在“存量减碳、增量避碳”的产业发展中掉队。西部一些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是东部“腾笼换鸟”后的碳排放密集行业,如钢铁、水泥、石化等。随着碳排放成为产业发展的约束因子,西部可能会面临低碳发展成本更大、竞争力下降等问题。与此同时西部也会有产业升级需求,要从源头净化增量,为高效产能的发展腾出空间。面对碳排放约束,西部如何在产业转移中做到既接得住、更接得好,是时代出给我们的一道考题。

三是算好“固碳增汇”的生态账,打通西部“点绿成金”的转化通道。西部的森林、草原、湖泊、湿地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也有一定的固碳潜力,广袤的沙漠戈壁更是重要的风光发电基地。如何把绿水青山转变为当地人民的金山银山,让保护环境者不吃亏,在生态保护补偿方面,仍有不少大文章可作。

为此提三点建议:

一、加大跨区可再生能源配置建设,落实东中西部地方政府合理承担相应清洁电力发展责任。在国家层面,进一步加大西电东送通道建设,保障清洁能源的大规模开发和远距离输送。在地区层面,一方面稳步提升东部可再生能源消纳占比,形成西部稳定输电、东部稳定消纳的长效机制;另一方面发挥东部技术资金优势,支持西部重点发展特高压输电和储能技术,提升电网灵活性和调峰能力。

二、以单位GDP碳排放考核带动换道领跑,让清洁能源产业在西部就近壮大。西部要逐步摆脱对化石能源依赖,产业规划中既要免短痛更要避长痛,警惕能源禀赋可能带来的产业锁定,把单位GDP碳排放作为产业承接的新标尺,让风光电等产业就近布局,带动当地摊薄工业碳强度和扩大就业税收。此外,鼓励政府和社会资本在中西部共建零碳产业园,吸引东部优秀制造企业入驻,把零碳产业园绿色用电的碳排放和成本优势,转化为企业的竞争力和区域的经济优势。

三、做实碳贡献的量化和补偿。扩大西部地区风光电发展的土地供给,让西部减碳贮碳固碳地区得到更多实惠。荒漠减碳、生态固碳,用之不觉,失之难存。过去由于价值核算分摊的困难,西部大都存在生态补偿不足问题。建议引入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等标准,摸清生态碳汇家底,让西部的碳贡献可度量、可核算,形成合理生态补偿机制,用市场化手段做到添绿又生金,按“谁保护、谁受偿”原则,将西部生态碳汇项目优先纳入全国碳市场,从固碳和增汇潜力中得到更多实惠。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固体核磁共振新进展! 新生开学,导师:8点要做,3点不要做
3颗火山玻璃珠证明月球1.2亿年前仍活着 实验室培养干细胞或成为癌症治疗突破点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