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田雅婷 王春艳 戴欣 来源:光明日报 发布时间:2022/2/17 10:40:49
选择字号:
慢性药物性肝损伤能更安全地用药了

 

 本报北京2月16日电(记者田雅婷 通讯员王春艳、戴欣)慢性药物性肝损伤是临床常见的、全球关注度最高的药源性疾病之一。日前,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肝病医学部在慢性药物性肝损伤研究方面取得突破,在国际上首次建立了慢性药物性肝损伤延时恢复的预测模型,为慢性药物性肝损伤预后预测及安全用药警戒提供了客观可量化的手段。该研究成果已在线发表在国际肝病领域顶级杂志Hepatology。

据了解,全球有1100多种上市药物具有潜在的肝毒性,包括化学药物、生物制剂、传统药物、保健品、膳食补充剂等。虽然大多数慢性药物性肝损伤患者在停用可疑药物后,可获得生化学缓解,但仍有8%~20%进展为慢性药物性肝损伤,病情反复发作可能进展至肝硬化甚至肝衰竭,给患者及家庭造成很大的心理和经济负担。因此,寻找和确定影响慢性药物性肝损伤延时恢复(BNR)的高危因素,进而提高慢性药物性肝损伤的治疗有效率,已成为临床研究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为此,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肝病医学部纪冬、邹正升、肖小河团队联合攻关,通过对全国9家医院5326例慢性药物性肝损伤患者的多中心回顾性研究,揭示了影响BNR的重要因素。研究团队还创新性地建立了可用于预测药物性肝损伤延时恢复的列线图模型,并命名为BNR-6,为临床实现对慢性药物性肝损伤患者的精准分层管理与风险预警提供了有力工具。临床应用显示,BNR-6模型与肝脏组织学高度一致,可以个体化计算每名患者的BNR风险。当BNR-6评分明显偏高,预测慢性药物性肝损伤患者延时恢复风险高,应更加积极治疗并密切随访;当BNR-6评分明显偏低,则认为BNR风险较低,可适当减少随访次数,节约医疗支出。

据悉,借助BNR-6模型,慢性药物性肝损伤患者可以被准确区分,避免了穿刺活检对患者肝脏可能造成的损害,且易于实施,可在肝病临床诊疗及安全用药实践中广泛应用。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珠穆朗玛峰因何成为世界最高 极目卫星团队在伽马暴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
实践十九号卫星成功发射 他们的15年“铸剑”之路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