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挖掘杂粮产业底蕴 打造特色优势品牌 |
专家媒体探讨杂粮产业发展最优路径 |
|
12月10日,在“特”“优”农业高质量发展之杂粮科学高峰论坛期间,由山西省科协主办的“打响杂粮‘特优牌’ 闯出产业大天地”专家与媒体面对面活动在线上举办。四位杂粮领域专家作分享交流,探讨探索杂粮产业发展的最优路径。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国家谷子高粱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刁现民从谷子高粱产业十年发展变化入手,阐述了后基因组时代下作物科学的发展方向。他表示,十年间,全程机械化技术得以实现,显著推动了谷子高粱的产业化发展;谷子抗除草剂品种得到普及,生产效率显著提升,大户生产成为主流,产业优势区域形成,同时区域公用品牌、龙头企业获得生机。基于现代分子遗传的合成生物学、智能作物育种将成为现实,这同时也为杂粮作物未来的研究与产业发展方向提出新思考。
“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72%,小麦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但是山西谷子的机械化率才30%多,与主粮差距较大,还有许多制约因素需要攻克。”山西农业大学农学院院长、山西省谷子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原向阳表示,山西省作物机械化水平在区域、作物种类和管理环节方面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较大,要不断加强机械化抗旱精量播种收获机械的研发,不断满足丘陵山地种植的需求,完善不同生态区域、地形地块的机械化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和模式。
国家大麦青稞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郭刚刚就表示,大麦是世界上最早驯化的万年作物之一,当前已进入现代化育种阶段,迈向绿色高产优质品种多元化需求的发展趋势。其具有高产多抗、区域适应、养分高效、适宜机械化的特点,可用于传统食品、食用保健、酿造专用等途径。他建议开展规模化基因型鉴定,全样本解析资源遗传本底,拓展育种遗传基础,开展育种重要目标性状精准鉴定与基因发掘,加速大麦的育种进程。
国家谷子高粱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辽宁省农业科学院高粱研究所研究员邹剑秋表示,高粱是世界上收获面积仅次于小麦、玉米、水稻和大麦的第五大谷类作物,目前国产高粱主要用于酿造,其次是食用、饲用、帚用。针对我国产业需求与国外发达国家差距,她建议我国高粱品种改良的主攻方向要以适宜机械化为核心,以满足酿酒、饲料、食用等产业加工优质原料需求为目标,传统育种与分子标记辅助育种、转基因技术深度融合,开展种质资源创新,选育适宜机械化作业的优质、多抗、专用新品种,满足产业发展需求。
活动期间,与会专家还就提升山西杂粮品牌影响力、山西谷子机械化种植的建议、提高高粱种植的国际竞争力、山西发展大麦产业的前景等话题与媒体记者互动。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