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思玮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2/11/14 17:03:27
选择字号:
防线前移!国人高血压诊断标准下调

 

中国成人高血压诊断标准由≥140/90mmHg下调至≥130/80mmHg。

近日,《中国高血压临床实践指南》对我国高血压诊断标准再次下调,冲上了热搜榜。据此,专家估算,我国高血压患者数量将由2.45亿增至近5亿,1/3国人都将成为高血压患者。

“下调诊断标准体现了防线前移、加强初始预防的理念,否则我们将错过减少高血压导致的心血管疾病和其他疾病危害的关键时机。”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教授赵冬表示,血压水平在130~139 mmHg和/或80~89 mmHg的人群多为中青年,针对这一人群开展生活方式干预以及非药物治疗无效时,启动降压药物治疗就是减少高血压不良后果的重要窗口期。

从循证证据寻找答案

“高血压是我国患病人数最多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也是城乡居民心血管疾病死亡最重要的危险因素。”中国工程院院士韩雅玲表示,随着老龄化的进展,高血压的预防及规范化诊疗工作越来越重要。

流行病学数据显示,按照收缩压(SBP)≥140 mmHg和/或舒张压(DBP)≥90 mmHg的诊断标准,2012至2015年我国18岁及以上成人高血压粗患病率为27.9%,估计成人高血压患者人数约为2.45亿。与此同时,我国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分别为51.6%、45.8%和16.8%,总体仍处于较低水平。

鉴于高血压与心脑血管事件息息相关,由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中国医师协会、中国医师协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高血压专业委员历时2年联合制订了上述指南。

“从前期的指南注册、撰写指南计划书、成立工作组、管理利益冲突,到临床问题的收集、调研和解构,再到证据检索、评价分级、形成推荐意见和专家共识、撰写指南全文直至指南修改、发布均严格遵循WHO指南手册和高质量指南的制订规范。”指南发起人和首席专家、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教授蔡军说,该指南的制订严格遵循世界卫生组织指南手册和高质量指南的制订规范,由专业的方法学专家团队提供方法学支持。

不过,因为高血压领域涵盖的概念和临床问题非常广泛,该指南只针对最重要的、对临床决策产生重要影响的以及最有争议的问题形成推荐意见。

蔡军表示,这正是循证指南与既往传统指南的区别所在。此外,还有些临床问题,现有的研究结果尚不足以给予很好的回答,该指南根据目前的循证医学证据给出初步推荐意见并提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鼓励开展相关研究,以期未来能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

生活方式干预非常重要

记者注意到,指南将心血管病危险分层简化为高危和非高危。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教授李勇认为,分层标准越简化,越有可操作性和推广性,有利于一线临床医生尽快判断高血压患者的降压治疗时机。

李勇表示,血压高于140/90mmHg以及收缩压130~139 mmHg和/或舒张压80~89 mmHg合并临床合并症、靶器官损害或合并≥3个危险因素者均列为高危心血管病风险,需要积极药物干预。

同时,该指南还首次将高血压的重要并发症——心房扩大列入靶器官损害,足以体现出对高血压-心房颤动事件链的重视。

目前,大量的循证医学证据例如SPRINT研究、STEP研究、BPLTTC、CRHCP研究等表明将血压控制得更低一些,能够带来显著的心血管获益。

为此,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教授孙英贤建议,包括无心血管合并症、合并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脑卒中史、慢性肾脏病、糖尿病以及老年高血压患者等都应该将血压降至<130/80 mmHg。

在具体操作层面上,河北省人民医院教授郭艺芳介绍了高血压患者非药物治疗(主要是生活方式干预)相关的内容。指南建议,所有高血压患者均应进行生活方式干预,包括饮食、运动、减压、减重、戒烟限酒和综合生活方式干预,其中饮食控制是一个重要干预方向,推荐中国高血压患者使用添加25%氯化钾的低钠盐替代99%氯化钠的普通食盐。

药物与手术干预必不可少

谈到高血压患者药物治疗,兰州大学第二医院教授余静表示,心血管高危风险患者积极启动降压药物治疗,低危患者可进行3~6个月生活方式干预,若血压仍不达标,可启动降压药物治疗;一线降压药物包括ACEI、ARB、CCB和利尿剂。如果血压≥140/90 mmHg者,可考虑起始联合治疗和采用单片复方制剂。

值得注意的是,指南认为,年龄18~65岁、体重指数(BMI)≥28.0 kg/m2的高血压患者,经综合生活方式干预体重控制不佳时可考虑应用经临床研究证实获益的药物控制体重。而对于年龄18~65岁、BMI≥35.0 kg/m2的高血压患者,经非手术方式干预体重控制不佳时可考虑代谢手术治疗。

指南还建议,对于服用降压药物治疗的高血压患者,在刚开始服药或调整药物后2~4周(根据病情)进行随访,至血压达标。而经降压药物治疗后血压达标的患者可考虑每3个月随访1次。

“高血压诊断标准的下调虽然可能造成前期用于治疗费用的增加,但长期看来未来用于严重并发症治疗的高额费用有望大幅度下降,总体是符合成本效益的。”赵冬说。

韩雅玲坚信,指南的发布必将促进我国高血压防治事业的进步,推动健康中国目标的早日实现。

 

温馨小贴士

高血压患者应如何运动更有效果?

2021年AHA科学声明及2020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运动心脏病学和心血管疾病患者的体育锻炼指南均将体育运动作为高血压患者一级预防的重要手段,并推荐高血压人群每周进行5~7 天,每次至少30 分钟的中等或高强度的有氧运动,且每周至少进行2~3次抗阻力量练习。

系统综述表明,有氧运动联合抗阻力量练习可使SBP降低得更为理想,每次运动时间控制在30~45 分钟最佳,运动频次每周3~5 天更为合适,且在低强度、中等强度和高强度运动中,中等强度运动降压效果最好。

所有的运动类型都有益心理健康,团体类运动、骑车、有氧健身操更利于减轻心理负担。研究显示,参与骑车、游泳、网拍类运动和有氧运动与全因死亡率下降显著相关,游泳、网拍类运动和有氧运动与心血管病死亡率下降显著相关,其中参与网拍类运动可使全因死亡风险下降47%,被认为是性价比最高的运动类型。

为保障高血压患者运动的安全性,临床医师在向高血压患者推荐运动干预措施时,首先需对其进行全面评估和分类,明确其运动禁忌,按照循序渐进原则逐步增加运动强度和运动量。

对血压控制良好的高血压患者推荐进行中等即40%~59%心率储备(HRR)或高强度即60%~75% HRR的有氧运动;对于血压未得到有效控制或有严重靶器官损害或心血管临床合并症的患者,则不推荐进行高强度有氧运动和抗阻力量练习,可引导其根据自身情况尽可能增加力所能及的身体活动。

另外,运动项目可选择骑车、游泳、健步走、跑步、羽毛球、乒乓球、健身操、团体类运动等有氧运动项目,以及哑铃、小沙袋和弹力带等抗阻力量练习,需注意避免低头和憋气的动作。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中国超重元素研究加速器装置刷新纪录 彩色油菜花又添7色!总花色达70种
考研复试,导师心仪这样的学生! 地球刚刚经历最热2月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