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9日,《科学》杂志发表了一项研究成果 —— 蝙蝠幼崽发出的声音具有人类咿呀学语的主要特征。研究指出,蝙蝠幼崽与人类一样,“咿呀学语”在发育初期就开始了,且具有明显的重复性和节奏性。
柏林自然历史博物馆动物行为研究员Ahana Fernandez与她的同事在中美洲雨林中跋涉时,持续听到一种不寻常的声音:尖锐的、重复的唧唧和吱吱声。他们发现,这些声音来自大银线蝠幼崽,尽管它们听起来与人类婴儿的咿呀学语并不相同,但Ahana Fernandez与她的同事怀疑这两者可能有共同之处。
行为生态学家、论文合著者Mirjam Knörnschild说:“尽管这种行为似乎很像人类婴儿的咿呀学语,但科学家尚未正式比较这两种行为。”因此,科学家向研究婴儿语言发育的专家寻求建议,列举出人类咿呀学语的主要特征。结果发现,大多数婴儿的咿呀学语似乎是缺乏语义的。Knörnschild说,婴儿的咿呀声并不是为了表达要食物或不适,似乎更像是玩耍,即使他们独自一人时也会这样做。
随即,研究人员在哥斯达黎加和巴拿马的雨林中连续数周记录来自八个不同群落的20只蝙蝠幼崽,得到了5.5万个蝙蝠幼崽的音节数据。由于人耳不能完全适应蝙蝠的声音,而且有些频率超出了人类的听觉范围,研究人员只能依赖于电脑将声音进行视觉呈现。Fernandez说,有一部分声波图型是便于观察的,像心电图一样有着明显的波动,但有些却像一团乌云。
在分析了这些音节后,研究人员发现蝙蝠学语与人类婴儿学语具有共同特征:不断重复、缺乏语义、具有一定的节奏等等。
实际上,成年雄性大银线蝠会发出复杂的“歌声”,就像是鸣鸟去保卫它们的领地和吸引配偶时发出的声音一样。这些声音是由25个不同的独特"音节"组成。而大银线蝠幼崽一遍又一遍地发出这些音节,似乎是在为它们有一天能将这些音节“串成完整的歌曲”而练习。
由于是第一次做这样的研究,录音中的5.5万个音节都必须手工分类。未来,研究人员打算利用机器学习继续分析这一数据库。
圣安德鲁斯大学的蝙蝠研究员Sonja Vernes称,这项工作使哺乳动物发声学习的研究有了更多新选择。她指出,蝙蝠将可能成为研究哺乳动物发声学习和发展的理想动物模型。
相关论文信息:http://doi.org/10.1126/science.abf9279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