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地枫皮嫩叶;2.子叶期开花;3. 花蕾;4. 果实;5. 长在裸露岩石上的地枫皮。华南植物园 供图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研究员任海与广西植物研究所唐辉课题组等,合作开展地枫皮( Illicium difengpi)的保护性回归研究工作,发现濒危药用植物地枫皮保护性回归的可行性。相关研究近日发表于保护生物学刊物Global Ecology and Conservation上。
地枫皮是八角科常绿灌木,又名高山龙、山八角。地枫皮的茎皮和根皮具有祛风除湿、行气止痛等功效,是桂龙药膏、桂龙药酒及多种中成药的主要原料。同时,地枫皮叶片浓绿肥厚、嫩叶和幼果红色,树型优美,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是喀斯特地区非常有开发利用前景的野生药用植物。其抗旱性强,主要生长在喀斯特石山山顶的裸岩及半裸岩山地上,林下也有少量分布,因生境退化和过度采挖而面临灭绝威胁。
研究人员在进行野生种群及其生境调查的基础上,成功繁殖了一些苗木,再将部分苗木移植到带土壤的喀斯特斜坡(KSS)、喀斯特裸岩(KBR)和非喀斯特丘陵(NKH)生境中,并将其与原分布点的野生地枫皮个体进行对比研究。
结果表明,移植在带土壤的喀斯特斜坡点的地枫皮的成活率、株高、茎直径、冠幅和总生物量远远高于另两个点的地枫皮,带土壤的喀斯特斜坡点的地枫皮的繁殖性状也普遍优于另两个点的地枫皮。但是,喀斯特裸岩点的地枫皮不同部位药用成分含量(槲皮素和厚朴酚)高于带土壤的喀斯特斜坡点的地枫皮,带土壤的喀斯特斜坡点的又高于非喀斯特丘陵点的地枫皮。
据实验结果,地枫皮在喀斯特裸岩点表现出强的生长适应性且药用成分含量较高,在被移植到非喀斯特丘陵点时生长表现不佳,在带土壤的喀斯特斜坡点时表现良好,这表明,地枫皮的保护性回归是可行的,此举也为地枫皮的可持续利用提供一条重要途径。
该研究可以应用于贫困的喀斯特地区石山的生态恢复并产生经济效益。地枫皮的保护性回归也为区域内其他乡土珍稀濒危药用植物的保护和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16/j.gecco.2021.e01756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