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伟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发布时间:2021/5/5 11:40:57
选择字号:
武汉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王涛是一名“追光者”
立志“把太阳穿在身上”

 

据新华社电 (记者李 伟)“15年前初出国门,英国等国家在科研实力上确实比中国强很多。”当年,25岁的王涛到英国萨里大学攻读软凝聚态物理博士学位,实验室里看到的仪器等科研设备,包括实验室的先进管理经验,都让王涛感到震撼。

拿到博士学位,经历两所名校博士后工作,王涛7年前回国担任武汉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也见证了中国科研综合能力的快速提升。

“选择出国只有一个念头,就是出去学习提高自己。”王涛说,在英国时,海外的导师、朋友经常会问自己回不回国这个问题,王涛每次都会坚定回答“一定回国”。

回到国内的王涛,感受到了学校对人才的尊重:科研平台一切按照先进水平规划,科研经费支持到位,确保了实验室在材料合成与器件制备等各个研究方向都有空间发挥。

如今在王涛课题组300多平方米的实验室里,各类前沿仪器一应俱全。

地球围着太阳转,万物生长靠太阳。王涛的研究瞄准了太阳,向太阳要能量。他的研究方向具体涉及由有机、无机半导体材料构筑的光伏太阳能电池和发光器件,他是一名“追光者”。

据介绍,在人类利用太阳能的各项技术中,太阳能电池在当前已获得广泛应用。找到一种成本低、效率高、柔性好的新型有机材料,研制出新一代太阳能电池,是世界各国科学家孜孜以求的目标。

王涛想到了有机高分子材料,因为基于此材料作为光敏活性层的有机太阳能电池,具有低成本制备、柔性、半透明甚至全透明等优点。

在王涛看来,有机高分子材料韧性好,对做研究、做人来说,也具有启发性。

“遇到问题要有韧性,能够吸收冲击,把冲击和压力转化为动力,这也是高分子材料的一个特点。”王涛也如同由高分子材料打造一般,善于从失败的科研经历中发现问题,“有时候把为什么失败弄清楚,离成功也就不远了。”他说。

王涛感慨,在有机太阳能电池领域,10年前的中国处于追赶国际前沿的状态。近5年以来,中国已经走在了世界前列,在国际上处于引领地位。在这背后,离不开中国科研工作者们“夸父逐日”般的执着和努力。

如今,王涛的实验室团队有30人左右,不仅吸引了英国籍博士后前来工作,更不乏来自泰国等国家的访问学者,来学习中国的太阳能电池制备相关技术。

实验室的吸引力,来自“硬核”的实力:王涛实验室的有机太阳能电池的最高转换效率已经突破18%,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王涛说,希望再经过3年到5年的时间,通过对新的有机材料进行精细微观结构调控,进一步提高转换效率和电池寿命。

“下一步,我们希望制造出平民价格的便携式充电产品,实现把太阳能发电装置穿在身上的愿景,影响改变大众生活方式。”王涛信心满满。

面向未来科技的星辰大海,王涛满怀憧憬:把太阳能电池材料做成半透明状贴在窗上,让一部分光透过窗户,还可以起到发电的作用;设计出更多平民价格的卷轴式充电宝、更加大众化的便携式可穿戴太阳能产品……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研究或摆脱光子时间晶体对高功率调制依赖 利用量子精密测量技术开展暗物质搜寻
天文学家找到最小恒星了吗 问答之间 | 如何开展科研之路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