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丽萍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1/12/21 11:34:14
选择字号:
高价值专利培育示范中心:高校专利转化的试验田

 

最近,“高价值专利培育”成为科转领域的热词,其实这已不是什么新鲜事。

2020年2月,教育部、国家知识产权局、科技部联合印发了《关于提升高等学校专利质量促进转化运用的若干意见》教科技[2020]1号(以下简称《若干意见》)。此次发文非同寻常,可以说这是我国高校专利工作迈向上新台阶的一个重要标志,即从鼓励创造,转变为重视质量、聚焦转化。

很快,与此配套的国知发保字[2021]1号和财办建[2021]23号文相继发布。国知发保字[2021]1号叫停了各级各类专利申请阶段的资助,文件所传达的核心思想就是“消除不以保护创新为目的非正常专利申请行为”;而财办建[2021]23号,则直接启动了“专利转化专项计划”。

以上文件释放出的信号非常明确,高校专利工作要回归初心,要“做正确的事”,即保护创新、创造价值,本质上就是去“培育高价值专利”。同时,要“正确的做事”,也是立足高校专利的供给侧特点,“优化供给、促进转化、实现价值”。

“培育高价值专利”是目标,“优化供给、促进转化、实现价值”是结果,也是能力体现。那么,如何让能力与目标匹配?如何在目标和结果之间架桥?笔者认为,这需要系统的方法论以及大量的实践工作做指导。我将结合本人在江苏的一些实践试析之。

协同培育高价值专利:以终为始,优化供给

江苏省最早在2014年就提出了高价值专利的概念,2015年在全国首发了《高价值专利培育计划组织实施方案(试行)》苏知发[2015]63号(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同年开始设立了“高价值专利培育示范中心”计划项目(以下简称“中心”)。

首批“中心”建设期满后,江苏省于2018年对《实施方案》进行了调整。而后又经过了三年的实施于2021年对发布了《江苏省高价值专利培育示范中心建设和管理办法(暂行)》,对“中心”进行再升级。

面临同样的任务和挑战,江苏省的《实施方案》、培育“中心”的底层逻辑是怎样的?又是如何推动落地实施的?

当前,高校专利转化难,核心在于成果与产业需求不匹配,而源头在于高校的研发与产业界的实施处于割裂的状态。要实现有效供给,需要“以终为始”,从产业分析入手,给出产业趋势和技术发展路线预测,找准核心关键,并基于市场需求、竞争格局、产业配套等情况,有目的、有针对性地整合创新链上的各类主体和相关资源,开展协同攻关。

要完成上述任务,高校的研发者必须打破现有的研究边界,主动与产业进行链接、融合,开展基于产业协同,服务于产业的一系列研发,布局一批具有战略性、前瞻性、能够引领行业发展或支撑产业升级的高价值专利。

基于以上逻辑,《实施方案》中强调要建立“产学研服深度合作机制”、建立“组织有力的工作管理体系”、要求“以情报为先导”,项目实施前,首先要完成“3+2”的产业分析。具体而言,“3”指的是“产业链、技术链、企业链”三链透视;“2”指的是“产业发展现状分析”“产业专利竞争态势分析”两大分析。重点在于基于分析做出技术发展路线分析及技术发展趋势预测,完成关键技术专利布局与专利预警分析,并制定出研发规划与专利规划等。

上述工作核心是获得产业情报、产业“反馈”,形成产业和技术发展预测。然后找准研发关键点和突破点,针对性布局专利。实施的关键在于基于“三链透视”,精准识别专利成果潜在的应用者、联合开发者、相关配套者,并基于此主动搭建产业协同生态,让“技术推动”和“产业拉动”协同发挥作用。

高价值专利培育的协同机制及方法论

从“培育价值,到实现价值”,中间有多个环节、涉及到多个主体,变化多、不确定因素多。如何设计才能确保这些分散的要素、资源在“创造价值,实现价值”这个整体战略的协同下,形成有机组合的连贯活动?如何确保多个环节有效衔接、多个主体间有序协作,研发和转化“一体化”,使研发供给和产业需求之间通过不断的互动、震荡、逐步匹配,并最终形成互生共生、相互赋能的产业生态协同圈?其实,这也是江苏在制定《实施方案》时的核心问题,是其做顶层设计的思维框架、指导方针。

那么,执行这样指导方针,具体的工具和方法又是什么呢?

经过探索与不断的实践,江苏提出一套特有的“高价值专利培育模式”,主要通过“组织管理体系建设”“情报信息利用”“专利布局规划”“全过程专利管理”等八个核心任务来确保项目落地。执行中,主要通过“信息化管理平台”“全过程研发导航”“3+2分析模型”“5维度专利评估模型”“专利预警机制”“专利预审机制”等一整套具体的工具和模型,来分解、细化、承接项目任务,指导项目有效执行与实践。

如果说,把前端的“创造”与后端的“转化”纳入一个“有机组合”,通过生态协同、系统内外交互机制,而达到“供需匹配”是《实施方案》的底层的思想逻辑。那么,其“全流程知识产权管理”,则是其内在的工作机制,“全流程信息化管理平台”是其外在的工作平台。

“全流程知识产权管理”使创造与转化统一

在这个平台上,不仅政产学研服及关联方要落实“组织协同”,还要确保内部工作“流程协同”,总体目标和局部任务的协同。这样,在“供需匹配”的震荡、交互中,原有的“封闭式”“孤立的”创新活动,衍化成供需链接、相互赋能的生态协作圈。

重要的是,这个生态协作圈是一个开放系统,其时刻要与产业发展,国际国内同行、竞争对手,以及相关配套资源、角色进行链接,建立内外部信息协作机制。“信息化管理平台”,执行的就是信息检索与情报分析,目的是对产业、市场、技术、竞争、风险、趋势等分析与预测。

而“全流程专利管理”在不同环节发挥着不同功能。立项前,重点是专利导航,为技术创新决策与专利规划提供支持。实施中,重点是专利预警、动态监控、适时调整、规避风险。成果产出和转化阶段,重点是专利挖掘与布局、专利组合构建、专利营销策略制定、专利评估等。而所有环节的活动、信息、决策和管理,始终围绕内外部的协同机制顺利运行服务。

江苏建设培育“中心”,核心目标之一就是“形成一套可以复制的、长效机制,通过示范效应,为江苏乃至全国形成示范和带动作用”。截止目前,江苏建成和在建的高价值专利培育中心达70多家。项目实施中产出的不仅有大量的高价值专利、巨大的经济效益、产业的攀升。更重要的是,形成了一套成熟的培育机制,总结出一套实用的工具和方法,并锻炼出一批专业型团队,搭建起70多个紧密融合的协作网络等。目前,已有40多“中心”完成建设进入运行期,成为各自领域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典范。

我们来总结一下。江苏《实施方案》及培育“中心”的底层思维框架很好地把“创造高价值专利、优化供给”和“促进专利转化实施、实现价值”,纳入一个“对内融合,对外开放”的产业协同生态系统,并总结了一整套工具和方法,为顶层设计的实施提供工作抓手和执行指导。可以说,江苏高价值专利培育及实践为“若干意见”的实施提供了很好范式。

(作者单位:江南大学先进感光材料江苏省高价值专利培育中心)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史上最亮伽马射线暴来自一颗坍缩的恒星
中国天眼揭秘宇宙“随机烟花” 导师:年年审毕业论文,总有这些问题!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