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冯丽妃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1/12/15 15:31:34
选择字号:
共议“人类世”的可持续发展
2021年中国地理学大会在福州举办

 

“从自然可持续利用方面来讲,当前没有一个国家可以满足其居民安全、公正的空间需求。想要实现这样的目标,至少要将社会资源水平提高到当前的2~6倍,这将要靠科技进步,以及对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12月13日,在为2021年中国地理学大会所作的主题报告中,中科院院士傅伯杰说。

“人类世”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这是与会专家共议的焦点之一。当前关于人类世的起源,如源自人类早期、农耕时代、工业革命时期还是核活动开始之后,仍然存在许多争议,但这一概念及其所代指的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日益关注。

“从狩猎采集到农业兴起再到工业革命以来,人类从依赖自然转变为完全控制自然,对自然的影响日益加剧。”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发虎举例说,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显示,2001年至2020年,地球平均温度比工业化前增暖0.99℃。2020年相比工业化前增暖1.26℃。

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损失、土地系统变迁、生物化学循环——过去的100多年里,由于人类活动,地球9个极限中已有4个被突破。“每一个界限的突破都将地球系统推入一个危险的新状态,因此人地耦合将是地理学研究的核心问题。”傅伯杰说。

未来如何发展才能不超越自然界限?在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军看来,自然资源领域的高质量发展需要“用时空信息说话”,即摸清资源的家底和动态变化,认知人地关系的规律,进行科学管控。“要实现时空信息的高赋能,需要解决目前‘数据海量、信息爆炸,知识难求’的问题,从传统的数据信息走向知识服务。”他说。

在这一方面,中国科学家正在行动。中国科学院新晋院士、北京大学教授朴世龙就一直致力于摸清我国陆地碳汇的“家底”,相关研究为我国制定温室气体减排政策和参与联合国气候变化谈判提供了重要的参照。“我国是全球最大的化石燃料排放国,2020年二氧化碳排放量约占全球31%。但二氧化碳是长寿命温室气体,累加历史上的排放量,我国对目前气候变化的贡献为9%左右,明显低于美国(约22%)和欧洲(约14%)。”他说。

“‘中国变绿’在国家尺度上排在第一位,中国的人工林约占全球25%,且从2005年至今,中国森林蓄积量不断升级。”朴世龙表示,总的来说,中国的碳汇大概为每年2.1亿~2.6亿吨,近20年每年平均碳汇在2.4亿吨左右,占全球陆地碳汇约10%。早期,这一数据每年可抵消我国约30%的工业排放量,近年来(根据2010~2016年估算)可抵消每年排放量的7%~15%左右。

这些观点仅展现了此次大会的一个侧面。此次会议以“时代挑战 理论创新 社会实践”为主题,为期三天的会议分为开幕式、特邀报告、分会场报告以及墙报交流等环节,会议设置了12个特邀报告及48个分会场的916个报告,深入交流了近年来地理学理论方面的最新成果,研讨了经济社会发展和全球变化背景下生态文明建设、碳达峰与碳中和、国土空间规划等问题,以探索新时代中国地理学的发展新路径,推动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建设,服务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

为促进碳减排,推动可持续发展,此次大会还发布了《中国地理学界碳中和科技行动福州宣言》,倡议地理学界加强碳中和人才培养,强化碳中和理论研究,提升碳中和创新能力。同时,大会还为“全国高校地理学课程思政研究中心”揭牌,该中心由中国地理学会、福建师范大学与人民网文华贞观联合共建,将建设一批融入思政教育功能的示范课程。

本次大会由中国地理学会和福建师范大学共同主办,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和福建省地理学会承办。会议采用线下与线上相结合的方式举行,来自全国等300家高校、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2000余人参加了本次会议。大会特邀报告在全网进行同步直播,在线观看超16万人次。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大规模基因研究重绘开花植物的生命之树 彭慧胜院士团队把“充电宝”做成衣服
缓解肠易激综合征  饮食比服药更有效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