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黄辛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1/12/10 17:00:30
选择字号:
上海海洋大学5年培养近500名远洋渔业人才

 

 
 
学生在船上雨天作业 上海海洋大学供图
 
“远洋渔业后继有人,蓝色海洋的故事可以一代一代讲下去了。”12月9日,在上海海洋大学图文信息中心,该校海洋科学学院院长、国家远洋渔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陈新军看着远洋渔业风采展的展板感叹道。
 
在他的旁边,《传承蓝色基因 培育海洋情怀》的视频正在一遍遍播放,“我们的目的就是为了维护国家的海洋权益、渔业权益,维护中国负责人渔业大国形象……”等解说词不停地在耳边回响。身边的学生三三两两,或聚精会神看着展板,相互交流着感想;或盯着播放的视频,仰头沉思不语。
 
当日开幕的远洋渔业人物风采展展出了17位老师、10名学生“搏浪天涯”的故事,同时还滚动播出视频。“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召开五周年之际,上海海洋大学支持学生全面发展,引导学生到艰苦的行业建功立业。这五年,学校先后培养出近500名远洋渔业人才,培养过程中,近百名学生出海参加科考,50余人参加国际观察员项目,交出了一份满意的‘蓝色答卷’。”陈新军说。
 
远洋渔业有了接班人
 
即便是现在,海洋捕捞业仍被国际劳工组织认作最艰苦的行业之一。远洋渔业素有“最辛苦最危险工作”之称,但对专业人才却有着相对高的要求:懂专业、懂英语、会“钓鱼”,能吃苦……这些年来,国际性、综合性、技术性、艰苦性等行业特点让许多学生望“海”却步。国家的远洋渔业专业人才队伍出现了严重的断层现象,成为一个制约我国远洋渔业发展的瓶颈。
 
“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中间往往存在缺乏远洋情怀、科研目标不明确、理论与实践脱节等问题。”该校海洋科学学院党委副书记石张东说,“针对这一特点,并响应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号召,我们开设了‘大国海洋’‘新时代海洋强国论’等课程,举办了‘不忘初心、逐梦海洋’示范党课,把‘海洋强国’‘海洋命运共同体’等思政理念洒在学生心中。”
 
五年来,学校培养了大批远洋渔业相关人才的研究生。学生在读期间努力学习,大部分毕业生均有2~3篇论文发表。这些学生在毕业后,具备专业必要的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可以适应水产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他们在广州、福建、浙江、江苏、海南、山东等多个省市,深根水产一线行业,为当地带去了技术支撑。
 
学生有了更强的海洋意识、家国情怀
 
“我会把最新的前沿动态、前沿知识,包括个人经历,以一种鲜活事例的方式融合到课堂教学当中。”学校海洋科学学院教授、上海海洋大学极地中心主任朱国平说。像他这样有着丰富的远洋渔业专业教师,正在以身传教,带动学生一起为全球海洋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实现蓝色经济的增长作出贡献。
 
老师们搏浪天涯、为海洋事业奋斗的故事,让学生深受感动。“只有出海才能真正了解到海洋的意义,才能真正知道国家需要你们。”也是在思政工作撒下的“盐”中 ,学生们品尝到了“海”的滋味。“两次出海的经历,让我见识了蓝色海洋的波澜壮阔,让我了解到作为一名海洋工作者的艰辛和不易。也让我明白了不管面对怎样的困难和挑战,只要坚定自己的目标和方向,就能战胜困难。”2021届渔业资源研究生、如今在南海水产研究生所继续为蓝色海洋贡献的操亮亮如是说。
 
“老一辈远洋科研工作者对我人生影响最大的是严谨求真的做事态度,拼搏的精神,新时代背景下的我们没有理由不努力,要继承发扬海洋人不畏艰难、勇敢向前的精神。”2019级捕捞学专业硕士研究生银利强,在南极蹲守了将近一年,真切地感受到了“海洋强国”的责任。
 
如今,每年报名参加渔业资源实习调查的学生都在增加。学生们的海洋意识、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越来越强。不少的学生主动来询问老师:“可以出海吗?怎么才可以出海?”曾经的“选人难”变成了现在的“人难选”。
 
传承海洋基因 续写海洋故事
 
作为中国远洋渔业的领跑者,30余年来,上海海洋大学几代师生先后奔赴全球海洋渔业第一线,不仅开拓了三大洋40多个重要渔场,并且一直是国家远洋渔业发展战略顶层设计的重要参与者和技术创新的引领者,一代代海大人搏浪天涯,书写了一部部可歌可泣的蓝海故事。
 
“对于远洋渔业专业的学生,我深深希望,他们能够继承老一辈的海洋情怀,继承他们的蓝色基因。”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科学学院教师徐英华说。为了让学生们能够继承老一辈的优良传统、培育他们的优良学风,她申请到了中国科协的项目支持,举办了这场远洋渔业人物风采展。
 
项目内容不仅包括远洋渔业师生们的风采展示,还有一部《传承蓝色基因 培育海洋情怀》的纪录片和《蓝色情怀》纪念册。它们以传承蓝色基因作为主线,聚焦于为我国远洋事业作出重大贡献的老中青三代人,从培养远洋渔业“开拓者”“传承者”“践行者”三个角度出发,激励更多优秀学子投身远洋事业。
 
 “我们将以远洋记忆为依托,传承远洋渔业精神,培育远洋人才的使命感与荣誉感,将奋发图强、搏浪天涯的远洋情怀融入青年学子的血液,把论文写在世界的大洋大海上。”上海海洋大学副校长李家乐如是说。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研究或摆脱光子时间晶体对高功率调制依赖 利用量子精密测量技术开展暗物质搜寻
天文学家找到最小恒星了吗 问答之间 | 如何开展科研之路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