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可 张行勇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1/11/30 17:31:45
选择字号:
长安大学践行“两路”精神助力交通强国建设

 

上世纪50年代,长安大学教师为川藏公路选线。

长安大学教师张雨化在川藏线建设工地举行婚礼。

长安大学教师在高原多年冻土地区开展路基路面典型结构研究。图片均由长安大学校史馆提供

近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第一批伟大精神正式发布,“两路”精神位列其中。

长安大学是当年“两路”建设的深度参与者,一大批师生将青春与智慧奉献给“两路”建设及其养护事业。曾任西北军政委员会交通部副部长、西北交通学校(长安大学前身之一,下同)副校长的刘良湛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继承和发扬修筑康藏(1955年之后康藏公路改称为川藏公路)、青藏公路的精神,为建设四化、建设社会主义交通事业而奋斗。” 1984年,刘良湛题词勉励长安大学后辈学子。

据校史记载,当年正是刘良湛力主由青海入藏修路。“关于从青海入藏修路的设想,最初是我向时任西北军政委员会交通部部长、后任学校校长的霍维德提出建议。在他的支持下,我和一名得力的工程师到西宁找了几位多次进藏的藏族商人作了详细调研了解,充分论证了由青海入藏的可行性。”刘良湛曾在一篇回忆文章中这样记述。

川藏线上的“战地婚礼

高原缺氧,但不缺精神;条件艰苦,但不怕吃苦。20世纪50时代,长安大学千余名师生积极响应“不怕困难,努力筑路”的伟大号召,相继奔赴“两路”修筑第一线奋力筑路。

当年,张雨化、姚伯泉、左溪田、王贞达等一大批刚刚毕业的大学生,怀揣着建设祖国的满腔热情,随进藏部队参与川藏公路的选线测设工作。他们扛着花杆塔尺,徒步2000多公里,从雅安一“路”走到拉萨。在选线测设过程中,大家不时还要与突如其来的野兽和土匪进行殊死搏斗。1952年从西北交通学校毕业的史天明,是当年青藏公路上人尽皆知的标兵。在筑路进程中,他先后7次被评为劳动模范和特等劳模。

校史馆里,墙壁上几张黑白相片无声述说着当年的故事:白雪皑皑、寒风凛冽中,共和国的开路先锋在海拔5000多米的甲皮拉山顶战天斗地;川藏线的施工现场,张雨化老师和爱人各捧一束野花,并肩坐在折叠凳上,公路为媒、冰雪作筵的战地婚礼简单而特别,藏不住的幸福和喜悦从两人浅浅的笑容里满满溢出……

把生命留在雪域高原

素有“天路”之称的青藏公路,全程穿越760公里的冻土地区,其中多年冻土连续分布区长达550公里。自1954年12月通车之时,路基下沉塌陷频发,这给公路的养护和正常通行带来了严重影响。

长安大学公路学院的教学科研团队是获得200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多年冻土青藏公路建设和养护技术”的主要完成单位之一。团队成员为促进冻土工程技术研究,提高冻土地区公路修筑水平作出了突出贡献。

从20世纪六七十年代起,王秉纲、胡长顺、马骉、窦明健等一批批长安大学人一次次踏上青藏线,历经多年研究终于掌握多年冻土地区公路修筑和养护的核心技术。其中,胡长顺先后11次深入青藏高原进行科技攻关。2003年8月,他在青藏高原开展科学考察时遭遇车祸不幸遇难,将生命献给了自己热爱的冻土研究事业,他永远留在了雪域高原。

“从西藏开车走高速到北京看天安门”

“我本来是2019年8月结束援藏任务的,组织希望我再延长3年,我非常高兴地接受了这个安排,这是对我这几年援藏工作的肯定。”徐文强说,援藏这些年,当地交通事业的跨越式发展让自己感触很深。

徐文强,交通运输部选派的第八批转第九批援藏干部,长安大学经管学院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专业2014届博士研究生,现任西藏自治区交通运输厅厅长。

作为雪域高原的交通“施工队长”,徐文强对西藏的交通路网建设如数家珍:如今,全区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1.88万公里,每年新增的公路通车里程相当于净增两条“两路”。青藏线、川藏线全线铺设“黑色化”沥青路面,全长1140公里的青藏公路,全程已达到二级公路水平。

“从西藏开车走高速到北京看天安门。”这是西藏交通运输部门向全区和全国人民许下的美好承诺之一。2021年8月21日,全球海拔最高的那拉高速公路(那曲至拉萨)全线通车。作为G6京藏高速公路的重要组成部分,那拉高速通车,标志着西藏人民离实现梦想又前进了一大步。

“未来五年,全区国道全部实现‘黑色化’, 推动打通进出藏高速大通道,力争早日启动G6京藏高速公路格尔木至那曲段建设。”徐文强满怀信心地告诉记者。

弘扬“两路”精神

60多年来,“两路”精神激励着一代代长安大学人奋战在雪域高原、崇山峻岭、荒漠戈壁……

今年初,长安大学党委将弘扬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融入到党史学习教育之中,坚持把学党史与学校史结合起来,学习“两路”历史,弘扬“两路”精神,以期为加快“双一流”建设步伐、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全面开启科教创新助力交通强国建设的新征程再谱新篇。

作为行业特色型高校的长安大学对国家交通建设所作的贡献,不仅在于青藏公路、港珠澳大桥、秦岭终南山公路隧道等举世闻名的重大工程,也在于大大小小不胜枚举的各类工程。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有路、桥、隧的地方,一定有长安大学人的身影,或是有他们的杰出作品。这些杰作或星罗棋布于乡野之间,依傍山麓、穿越层峦;或似蛟龙般跃然于烟波浩渺之上,承担起纵贯东西、沟通南北之重任。“车行无阻,货畅其流”,大概正是当年创办这所学府的先驱们共同的初心和理想。

如今,弘扬“两路”精神,丰富发展其时代内涵,就是要延展“两路”的长度、拓宽“两路”的广度、传递“两路”的温度。采用中国技术和标准的肯尼亚第一条现代化标轨铁路——蒙内铁路、东非规模最大的交通基础设施——亚的斯亚贝巴至阿达玛高速公路、“中巴经济走廊”公路、阿尔及利亚东西高速公路、马尔代夫中马友谊大桥……到处都活跃着长安大学人的身影。

路,一头牵着历史,一头连着未来。今天,长安大学人弘扬“两路”精神,奋斗在交通运输的全球舞台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