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彬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1/10/13 21:39:57
选择字号:
北工大学生团队:为城市生态做“体检”

 

生态空间是指具有自然属性、以提供生态服务或生态产品为主体功能的国土空间。与之对应,城市生态空间是城市范围内除人工建设以外的一切自然或人造自然空间,提供不可替代的生态功能和服务。2021年5月发布的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当前我国城镇人口总规模约9.02亿,占总人口的63.89%,城市已经成为承载我国大多数人民生活的主要空间。

北京市自2015年开始大力建设位于通州的城市副中心,高度重视生态空间的保护与建设,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获得了群众的认可。但目前城市副中心的生态空间建设和完善仍然存在着很大的质量提升空间,并值得长期跟踪研究。

2020年9月至12月期间,北京工业大学城市建设学部的孙彤等8名本科生组成“生态把脉”科研团队,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对城市副中心典型生态空间进行“体检”式调研,并根据多年分调研结果,梳理总结现阶段建设成效,并对下一步建设提出意见建议。大家根据课题的特点,将研究方法形象化地比喻为传统中医文化中的“望闻问切”,赋予课题厚重的中国文化背景和宽广的学科交叉视野。

项目团队成员进行交流讨论  北京工业大学供图

从与群众息息相关的问题入手

城市建设学部的学生做关于美丽中国的课题?刚开始接触8名00后大学生组成的“生态把脉”团队时,人们往往会有些疑问——典型的工科生怎么会选择做一个社会学专业的课题?”

对此,项目指导老师、北工大城市建设学部讲师薛飞说起了课题来源——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如何提高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人民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重要议题。”薛飞说,我国已经提出“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重大战略目标,而新时代的科研,就要把学问写在祖国的大地上,写进百姓的心坎里。

“面向未来高质量发展的问题就是我们的课题,青年学生就是未来城市的建设者接班人。”参加课题的同学们也纷纷表示,学习做科研,就是要应用最前沿的科学知识并面对真实世界的挑战

虽然是大学生课外科研,但课题组仍然十分重视学科交叉的重要性。在组员具备社会科学视野的基础上,广泛吸收具有城乡规划、计算机编程、人脸识别、数据分析与建模绘图等专长的同学加入,最终组成了全工科背景、技术齐全的学生团队来进行这个社科项目的科研攻关。

艰苦细致的工作是取得成绩的前提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很多从事科研工作的人会发现,无论事先对困难估计得多么充分,实际情况总是更加复杂。课题组的同学们也不例外。

这个由女生占主体的科研团队,首先遇到的困难并不是技术上的。

2020年秋、冬季节,虽然我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非常有力,但个别确诊病例仍时有发生。因此,在进行北京城市副中心生态空间的实地调研时,不少在公园、绿地活动的市民对于访谈和近距离接触都比较排斥。这也使得同学们的调研工作颇费了一番周折,用于现场访谈和调查问卷发放的时间比预计的整整多了一倍。

好在,通过成员们耐心细致的介绍,不少群众表示理解和支持,不仅发出的1000多份调查问卷大部分顺利回收,很多调查对象还主动给出意见建议。

在这一过程中,成员们充分利用各项最新的各项技术,如网络抓取多源感知数据、专业软件和语义分析问卷调查结果、利用深度学习处理卫星遥感数据、利用人工智能进行多类型数据处理。先进的手段提高了效率、减少了误差,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按时完成后续的资料整理工作。

在科学探索过程中发现和完善自己

目前,“生态把脉”项目的调研、分析工作已接近尾声。羡慕组从多个尺度、多源感知、自下而上地对城市副中心155平方公里范围内的典型生态空间进行了大量实证研究,建构了“微观人本”视角下的城市生态空间体检分析框架和评价标准,建立了循证提升规划设计建议库,对城市副中心生态空间质量提升系统地提出了86条针对性强、可操作的意见建议。研究成果获得北京市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挑战杯”竞赛一等奖,项目获得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和清华大学专家的认可。

虽然研究成果获得了认可,但团队成员都觉得“生态把脉”这个项目还没有真正做完。当大家一遍又一遍地推敲总结的文本和答辩PPT时,他们发现了一个又一个遗憾——城市体检宏观指标的选取还不够科学、文本和汇报文件的关联性不强、梳理成果时逻辑链条推敲不足……

生态环境建设是一篇大文章,需要一代代人持之以恒地接续下去。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对于自我不断突破,科研不断更新,也许比成果更有意义,对于这一点,团队成员有着清晰的认识。

正如团队成员周珺所说,虽然在研究的过程中,他们总是暴露出各种问题。但每一次的改进都是一次新提升。通过这个项目,大家思想上更加成熟,更能接受批评,考虑问题更加全面,与各个方面的交流也更有技巧了。

“通过完成课外学术科技作品,让青年学生发现自己的问题、明确努力的方向,这不正是‘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的初衷么?”周珺说。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固体核磁共振新进展! 新生开学,导师:8点要做,3点不要做
3颗火山玻璃珠证明月球1.2亿年前仍活着 实验室培养干细胞或成为癌症治疗突破点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