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天,男,1977年出生,博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与医学部执行部长,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导、执行院长,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神经环路与脑认知部”主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科技部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青年973项目首席科学家,中科院脑科学卓越中心青年骨干,2014年获国际研究资助组织Human Frontier Science Program (HFSP) Young Investigator Grants。担任教育部高等学校生物技术与生物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生理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理事等。长期从事视觉神经生物医学研究,包括视网膜光信号转导、神经环路以及视觉再生修复等方面研究。至今共发表SCI论文30余篇,多篇通讯作者论文发表在Nature、Cell等学术期刊,引用3000余次。
演讲主题:视觉修复与视觉增强
演讲内容摘要:
人类和其他哺乳动物仅能看到一定波长范围的光,即可见光,这一范围包括组成彩虹中各种颜色光的波长。但实际上,自然环境中我们身边还充满了波长更长的红外光。人、动物和所有物体在散发热量时都会发出红外光,也能反射红外光。
在这项研究中,科学家们制造出的纳米颗粒像是微小的红外光传感器,可以紧密地附着于光感受器细胞上。当红外光照射到视网膜时,这些纳米颗粒能够捕获较长波长的红外光,并发射出在可见光范围内的较短波长的光;附近的视杆细胞或视锥细胞吸收这些较短波长的光,并向大脑发送光诱发的神经电信号,就如同可见光直接照射到视网膜时一样。
实验证明,这种技术可以增强小鼠视觉能力,使其同时看到红外与可见光。
目前的红外技术依赖探测器和摄像头,经常受环境日光干扰,并需要外部电源。研究人员认为,这种可整合到生物系统的纳米技术更适用于民用加密、安全领域的潜在红外探测应用。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