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研究员危起伟为首席科学家的农业财政专项“长江渔业资源与环境调查”项目,通过2017-2019三年多的野外调查和数据分析工作,项目进展良好。该项目有关研究成果日前以2篇论文形式发表在国际重要科技期刊Fish and Fisheries和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上。
项目组通过文献资料梳理、现场调查和理论模型分析,并与澳大利亚、韩国的科学家合作,系统回顾了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长江鱼类和渔业资源的变化历程,分析了水利工程建设、长江径流特征变化、水污染和航运等人类活动对长江渔业资源的影响,并通过剩余产量模型预测分析了十年禁渔对长江渔业资源的恢复效果。
研究发现,长江流域天然捕捞量下降趋势明显,长江流域捕捞产量由建国初期占全国淡水捕捞产量的67%(占全国渔业产量的32%)下降至2016年仅分别占3%和0.1%。分析发现,长江流域列入国内外各类保护名录的水生动物约有70种,洄游性鱼类、特有鱼类以及白鲟、中华鲟、长江鲟等濒危鱼类资源衰退趋势明显。长江径流特征对渔业资源变动的影响较大,渔业捕捞产量与流域径流量呈正相关关系。十年禁渔可有效恢复长江渔业资源,但却难以恢复至历史高位,此外,渔业资源的恢复并不意味着水生生物多样性的恢复,需要科学认识和对待。
研究还发现,在全球范围内,长江流域属受捕捞活动压力,和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程度都较高的大型流域之一,迫切需要加强保护。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渔业领域顶级科技期刊Fish and Fisheries。
项目组通过与捷克、英国的科学家合作,采用野外调查和理论模型分析的方法,对长江白鲟种群动态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发现白鲟已于2005-2010年间灭绝,并且在1993年后发生功能性灭绝(即种群无法进行自然繁殖)。
此外,长江专项2017-2019年的野外调查还发现,有130余种历史有分布的鱼类未能采集到样本,占长江流域鱼类种数的约三成。论文提出亟待对未采集到的物种加强调查和开展濒危状况评估,以及时采取相应的抢救或保护对策。该研究成果发表于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111/faf.12449
https://doi.org/10.1016/j.scitotenv.2019.136242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