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铮
“莫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盼母归。”早在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就写下了这首劝诫诗,劝导人们爱惜鸟类、体现善良仁爱之心。遗憾的是,伴随着岁月的流逝、社会的前进,伤害鸟类的现象非但没有灭绝,还有愈演愈烈之势。
近十年来,中国野生鸟类摄影方兴未艾。随着这支队伍的不断壮大,拍摄人群日益多样化,出现了一些违背生态摄影的不规范行为,对鸟类产生了巨大威胁。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今年2月《中国野生鸟类摄影行为规范倡议》的问世就显得更有其现实意义了。这一倡议是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中国林业生态摄影协会、中国观鸟会等组织,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第六条、第八条和第十四条相关规定制定的。倡议借鉴参考了国外鸟类摄影准则,充实了我国相关组织目前已有文件中对鸟类摄影缺乏可操作性指导的不足。鸟类的利益高于摄影!倡议中强调了这一点。每位有生态情怀和责任感的摄影师应该学会判断,当摄影需求可能导致鸟受伤、弃巢、影响育雏等情形时,应立刻终止摄影。这是摄影师应该遵循的根本原则。
倡议中建议,要使用远摄镜头或者在伪装掩体中拍摄,让鸟自然接近,不能为了拍摄“飞版”而驱赶鸟。使用远摄镜头或者在伪装掩体中拍摄。如果拍摄行为让鸟不安或惊飞,则说明摄影师与鸟的距离太近。在拍摄行动中,要密切观察鸟类。如鸟类进入防御状态或准备飞走,则应立即停止接近或立刻后退。不要利用鸟的天性拿雏鸟当“道具”以获取所谓理想的拍摄背景。
随着拍摄手段的更新换代,一些摄影师装备了闪光灯和飞行器。倡议呼吁,禁止使用飞行器在鸟巢上方拍摄。因为这会引起亲鸟和雏鸟紧张,甚至导致它们受到伤害。闪光灯对于夜间活动的鸟类,有可能会短暂影响它们的捕食能力,因此也不宜使用。
在投食拍摄时,首先要考虑到鸟的安全,保持投食点清洁干净,放置恰当的食物。禁止使用活物诱拍猛禽。使用诱饵有可能改变它们的捕食习性。诱饵本身的健康状况未知,可能对引诱捕食的猛禽造成伤害。采用声诱时,如果没有得到鸟的回应,则应停止继续重复播放。对濒危鸟种或者筑巢地范围内的鸟则应完全禁止使用声诱。不允许移动、剪切鸟巢周围的任何物体。因为这些可能是鸟用来伪装隐蔽巢穴的。
鸟类育雏期更应该慎重拍摄。摄影师应与鸟巢保持适当的拍摄距离。鉴于某些鸟不能适应人的干扰,应使用广角镜头远程遥控拍摄鸟巢。在拍摄中应将干扰降至最小。如果鸟表现出警觉或者抗拒掩体,则应该放弃拍摄。
摄影师应该不断增强法律意识。拍摄国家重点保护的濒危珍稀鸟种巢穴时,要得到相关野生动物保护部门的许可,否则有可能触犯法律。进入自然保护区需要取得相关管理部门的许可。棚拍不属野生鸟类摄影的范畴,摄影师应抵制非法经营的棚拍,以具体行动有效保护野生鸟类。
摄影师在发表鸟类图片时应秉承诚实态度。拍摄对象若是被捕获救助的或为养殖鸟,要特别加以注明。如进行了后期处理,增加或删减图片中鸟的数量,更换背景或其他明显改动,需作声明。
“自律”对摄影师而言,是有效管理方式之一。除了积极倡议之外,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和管理条例来规范拍摄行为,也是迫在眉睫之事。
《中国科学报》 (2018-05-18 第4版 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