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董国文 黄辛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8/4/24 8:40:12
选择字号: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协同创新平台深化产教融合

 

■本报通讯员 董国文 记者 黄辛

如今,我们生活的环境中高楼林立,但你又是否知道,我国建筑能耗占社会总能耗的30%左右,居全国各类能耗之首。而在我国的建筑能耗中,通过玻璃门窗造成的能耗占整个建筑物散热量的56%,能源利用率仅为发达国家的1/3。如何提高能源利用率,保证行业的生态化、可持续长远发展成为了一大难题。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教授房永征所在课题组与企业联合研发的多功能节能薄膜解决了这一问题。厚度仅为几微米的薄膜,却能阻隔86%的红外光、99.5%的紫外光,同时还能保持82%的高透光率,可以使能耗节省30%左右。

“这种多功能节能薄膜核心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助力企业在新三板上市,成为区域创新发展的引擎。”房永征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目前该项目形成的核心技术已申请了21项专利,突破了国外对节能薄膜的产权垄断壁垒,已被应用于高端住宅区的智能玻璃、大型建筑物的玻璃幕墙等。

类似这种成功研发的项目在上海应用技术大学还有不少。如获得2017年上海市技术发明奖二等奖的“立体发光LED光源关键材料及技术的研发与应用”项目、获得2017年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的“高压加氢橡胶油光、热稳定性研究及应用”项目等。

“这与学校的协同创新平台建设密切相关。”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党委书记刘宇陆说。在他看来,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的“三个链接”与一般意义的产学研合作有不一样的内涵,不是仅仅囿于一般意义上的企业、学校和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而是将其拓展到学校的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人才培养三大职能与行业企业的深度融合中。

在探索产教融合的过程中,上海应用技术大学积极创建三位一体的协同创新平台:协同和对接行业企业、政府社会组织;推进产学研合作、应用型人才培养、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的三项功能;支撑学科发展向应用型转变,服务区域经济发展。近5年来,大批应用型科技成果实现产业化,每年服务企业的“联盟计划”应标项目数和获批项目数均位列沪上高校首位。

“在导向上,学校为提高教师协同创新能力,设立协同创新基金,注重解决社会发展和行业企业的关键共性难题,持续不断地开展技术创新,开展与技术难题相关的应用基础研究。”该院科技处长韩生举例说,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在半导体照明领域拥有多个相关学科专业,学校启动协同创新平台建设后,将“国家中心”主体单位纳入协同单位,建立了多个LED相关的平台,联合行业企业共同申报“战略性先进电子材料”国家重大研发项目。

学校在管理层面,该校成立了校协同创新平台领导小组,每年开展平台审核、考核及推荐申报省部级平台基地等工作,邀请企业代表参与负责平台的遴选及考核工作。协同创新平台与专业建设挂钩,倡导“一专业一平台”,增强研发能力,提升服务水平。

“高水平应用技术人才的培养需要找到与企业的结合点,跟上产业发展、调整升级的步伐,紧密围绕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刘宇陆表示,行业发展速度的加快,使得 “链上”教育最为紧要。学校的人才培养得到社会运营管理单位和一线设计、施工单位的大力支持,已与许多行业企业就合作办学、建设本科教学实践基地、科技开发与合作达成了合作意向,并签署合作协议,为应用型人才培养中最为重要的实习实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据悉,近年来,上海应用技术大学依托学科和专业优势,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为全国300多家中小型企业开展了技术开发和技术服务。学校还不断推进与行业协会、研究院所和大型企业的合作与联系,签订了长期合作协议,共同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技术创新支持。

“对于一流应用型大学的建设而言,产教融合不只是外在形式,而应该是形式与内容完全匹配的一种关乎人才培养的长期战略,是应用型大学必须具备的教育模式。”刘宇陆表示,面对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办学方向,只有坚持以“创新驱动”为核心,持续深化现代大学治理体系建设,坚持不懈地深化应用基础研究、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以及高新技术产业化工作,继续完善产教融合机制,提升产教融合层次和水平,才能不断推进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水平应用技术大学建设。

《中国科学报》 (2018-04-24 第8版 科创)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考研复试,导师心仪这样的学生! 地球刚刚经历最热2月
脂肪沉积相关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40亿年前生命如何产生?室温水中找答案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