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温才妃 金丽馥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8/4/17 9:15:14
选择字号:
江苏大学党委书记袁寿其:卓越的使命是引领世界

 

卓越人才培养不是一两年,也不是大学阶段就能完成的,甚至到了社会上也要有卓越的理念,才能不断保持进取精神。

■本报记者 温才妃 通讯员 金丽馥

“虽然我们不是名校,但是个体并不比别人差,所获的荣誉并不比别人差。”讲座上,江苏大学党委书记袁寿其的话语总是振奋人心。

并非止步于“不比别人差”就可以。事实上,袁寿其以及他所属的江苏大学一直以来有着更高的追求——“卓越”,这不仅仅体现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术科技作品竞赛上,连续6届喜捧“优胜杯”,还体现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等育人实践上。

在工科教育言必谈“新工科”的当下,新工科无疑是各种采访场合的关键词。然而,采访伊始,袁寿其与《中国科学报》记者打开话匣的却是卓越计划。

新工科不是否定卓越计划

“现在的工科建设出现一种趋势—— 一部分人认为卓越计划与新工科完全不同,试图用新计划去否定老计划,这显然是不正确的。”袁寿其说。

2010年,教育部启动卓越计划,强调工科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2017年,复旦共识诞生的新工科理念,侧重于综合能力、学科交叉、快速学习等能力的培养。二者从本质上来说都是为了培养创新型人才。

在袁寿其看来,新工科是在卓越计划上扩大支撑面。确切地说,从工程人才培养到卓越人才培养,再到新工科人才培养,是工科人才培养的两次升级。“在时代的进程中,新旧的概念是相对的。卓越计划要求的工程能力、国际能力、创造性思维,新工科依然还要坚持,不能丢了原来的优点,进行全盘否定。”

事实上,首批入选卓越计划的江苏大学流体机械及工程专业,在过去的8年里,学科带头人袁寿其正是积极的探索者。“我很喜欢‘卓越’‘精英’这两个名词,它们不断激励着学生,自己在同龄人中是最优秀的。”

眼下,卓越计划还在继续开展,但如何以新工科的要求进行完善与加强,引起了他的极大重视。“最重要的是思维的启发,让学生具备发散性思维、全局意识、紧跟发展趋势的意识,这样他们才会主动去接受新知识。”

在袁寿其看来,一个很好的实现方式就是多一些前沿性讲座。每年他都会给学生开设多场讲座,讲座之前在学校张贴海报,吸引学生自觉参加。每次讲一小时、提问半小时。讲座现场总是座无虚席。而这一做法,他一坚持就是十几年。

“现在高校里传道、授业做得不错,但解惑偏少。部分大学生受环境影响,对自身要求不高,满足于学业课程、培养方案。教学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兴趣和内在动力,只有在理念上让他们对佼佼者心生向往,让他们具有更高的眼界与思维,才会有真正向上的动力。”

卓越人才培养应贯通本硕博

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是,卓越计划当年侧重于本科群体,但是毕业生进入职场,却绝非本科生与本科生竞争、研究生与研究生竞争,而是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大群体的竞争。

意识到这一点,在卓越班的建设上,袁寿其将本硕博三个阶段贯通。“我们理解的卓越人才培养不是一两年,也不是大学阶段就能完成的,甚至到了社会上也要有卓越的理念,才能不断保持进取精神。”

这一做法的一大好处是,本科生可以加入研究生团队,导师带着本硕博学生,一起攻克某一课题。“本科生的提问促进研究生思考,研究生的前沿知识激发本科生兴趣,在良好的讨论氛围中,学生的创新力、领导力、合作能力得到较大的提升。”袁寿其说。

以江苏大学流体机械及工程专业为例,2013年以来,该专业卓越班学生获全国节能减排竞赛特等奖4项、一等奖8项,全国“挑战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4项,全国“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金奖2项,卓越班本科生获得授权国家专利累计达到121项,大多归功于此。

回想卓越计划实施第一年,时任江苏大学校长的袁寿其亲自担任卓越班学业导师,4年后第一届毕业生中,有50%的学生读研或有过出国一年的经历,这在当时国内高校很有震撼力,以至于有人对这一数据难以置信。于是他又亲自带了2014级卓越班。

“如今,这一数据被不断刷新,我现在要求卓越班的学生在英语6级通过率、出国交流、参与科研项目、托福或雅思考试4方面都要达到100%。”袁寿其笑着说。

鼓励师生自信、善于激发潜能,是多年来江苏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院长王谦对袁寿其最深的两点印象。

“有困难不要紧,我会帮你!”这是袁寿其常对师生说的一句话。对于学生,“成绩不好可以努力学习、经费不够想方设法支持,有什么理由不去考托福、雅思?”对于青年教师,“并不是非得要进入强势学科,把学科发展起来,你自己也能成长”。

这些话并非事不关己的场面话。多年来,江苏大学为学生的托福、雅思报名费买单。创建于1962年的流体机械及工程专业直到1984年底才获批硕士点,在那之后,陆续拿下博士点、国家重点学科、国家工程中心、国家国际联合研究中心。

袁寿其亲自走过的路,正是对青年人最好的励志。

校企合作关键在于全方位深融

在工科人才培养中,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一个词语——校企深度合作。然而,所谓的深度又有多深?放之当下,无论是传统工艺型专业,还是新兴技术产业、交叉学科,产教深融的理念都无出其右。回到原点,高校还应该做些什么?

袁寿其指出,就全国高校的工程教育而言,大学生的工程能力还远远不够,而高校要做的是想方设法在教学改革上予以加强。

也许你已经对这样的场面见惯不怪。大批学生被拉到企业去实习,虽美其名曰实习,但更多的是走马观花式的参观。时间不长、随便找个师傅带一带,学生、教师为了实践而实践……

在袁寿其看来,打破以上僵局,各高校应该利用好自身的优势资源。在江苏大学的相关探索中,有两大关键词:校友、国家级平台。

由于原属机械工业部全国重点高校,江苏大学的校友大多数是流体机械行业的骨干,有着天然的校友优势。2011年,江苏大学获批国家水泵及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行业中走在前列。

考虑到以往的弊病,江苏大学做了系列改革。袁寿其以师资为例,校内导师需要亲自编讲义、教材,给学生讲授培训内容;企业导师不仅要有工程能力,在讲课能力上也有要求,就连讲义都需要审核。

在他看来,开展卓越计划,并不只是“一家探索”。比如,借鉴国外模式,一个企业最多引入5~6名学生。为了保证实习的有效性,这一模式被江苏大学采纳。学生少了,企业导师的培养质量也上去了。

更重要的是,产教深融不光是卖母校面子,而是让校企双方都有所得。不再是为了实践而实践,江苏大学与企业共建了65家教学实践基地、48家企业研究生工作站,对企业吸纳人才大有裨益。与此同时,教师把企业的技术难题带回学校搞开发,后又与企业共同申报国家级、省级科技项目。

“全方位开展合作的模式使得高校科研项目有来源,企业难题得到解决,学生工程能力、技术人员的讲课水平、教师发现问题能力都有所提高。企业自然也愿意接纳学生实习,为他们提供住所、津贴。”袁寿其总结道。

引领世界更要有一流眼光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2050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在袁寿其看来,2035年,目前在校大学生在事业上正当年;2050年时,现代化强国需要引领世界的行业精英。对行业精英的要求,不仅是技术一流,还要有一流眼光。

怎样培养出引领世界的精英?袁寿其认为,显然,不能再按过去的产学研模式培养,高等教育势必要有一场大改革。“改革应先从教师着手,只有教师努力思考建设一流学科、一流人才,才能对学生有所要求。而要让学生意识到自身责任、发挥潜力,高校就应鼓励研究生积极参与国际讨论。”

2017年度,他所领衔的江苏大学流体工程装备节能技术国际联合研究中心获评科技部国家国际联合研究中心。这源自于长年的积累。每年该中心主办一场大型国际会议,邀请国际顶级专家,还聘请这些专家亲自给学生开课,甚至学位课程也由他们讲授,这在很多学校都难以实现。国外专家和江苏大学一起搭建联合实验室平台,不仅学生获益,教师水平也得以提高,“开国际会议时,学生经常与外国人交流,慢慢我们也会进入国际同行领先的行列”。

与邀请国外专家相对应的是,吸引国外留学生。袁寿其指出,正如100多年前青年学子去欧洲留学,如今青年学子、一流人才去美国深造,都是基于对世界领先、教育先进的肯定。作为世界强国,吸引全球一流人才来华留学,是衡量一国高校学术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现代化强国的重要指标之一。

“一方面把优秀的国际专家邀请过来,另一方面把优秀的国外留学生吸引过来,双向交融才是培养行业精英、引领世界的最好状态。”采访末了,袁寿其肯定地说道。

《中国科学报》 (2018-04-17 第5版 大学周刊)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研究或摆脱光子时间晶体对高功率调制依赖 利用量子精密测量技术开展暗物质搜寻
天文学家找到最小恒星了吗 问答之间 | 如何开展科研之路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