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陆琦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8/3/20 8:48:29
选择字号:
从军民融合看大国重任如何实现

 

■本报记者 陆琦

纵观全球,如何统筹安全与发展、如何兼顾经济与国防建设,对各国来说都是历史性的难题。当前的中国正在由大变强,也面临着类似的考验。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深入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深化国防科技工业改革。这意味着军民融合发展将登上一个新的台阶。

按照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樊会涛的理解,军民融合发展到今天,是更大范围、更高层次的融合,是将国防和军队建设融入国民经济建设体系,实现富国和强军两大目标相统一。

用四个“一起”实现共享共用

近年来,军地双方瞄准世界科技前沿,不断加强自主创新,引领和推动了综合国力和军事实力的迅猛发展。

不过,全国政协委员、中部战区联合作战指挥中心测绘导航队总工程师温立新坦言,从战区和部队层面讲,科技创新还存在不容忽视的矛盾。

“需求与技术脱节,目标实现不了。”温立新说,“由于我们战备任务繁重,科技创新人才严重缺乏,靠自主力量实现创新目标非常困难。”

随着装备发展要求的不断提升,几乎所有的军工行业都面临同样的问题。“研发针对性不强,装备到部队不好用、不管用、不爱用的问题较为突出。”全国政协委员、北部战区联合作战指挥中心通信保障队总工程师臧继辉说。

对此,温立新建议,相关部门应该根据各个战区的需求论证,统筹科技创新的方向和路线图。“把需求统在一起,把标准立在一起,把技术拧在一起,把力量绑在一起,实现共享共用。”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院长刘仓理则表示,装备发展面临的科技问题挑战性越明显,涉及的学科越多,越需要从较宽较深范围对这些问题进行科学探索,仅靠一两家单位很难解决。

科研工作与人才培养应有机结合

对于军工行业来讲,创新是最根本的。而军工行业要保持持续的创新能力,离不开创新人才。

“根据有关部门指示,我们只能申请20万元以下的理论研究和需求论证研究项目,这与战区建设目标差距很大。”温立新告诉记者,小项目又带来另外一个问题,申报奖项非常困难,这影响了技术干部的考核和晋升,影响了战区人才队伍建设。

实践证明,科技型军民融合是形成战备能力、解决装备问题的有力、有效途径。

“真正高水平人才需要在解决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中锻炼出来,需要在合适宽松的环境中经过长期努力奋斗出来。”刘仓理指出,特别是武器科技高水平人才,靠引进是解决不了的,必须立足国内自己培养。

为此,他建议,应立足装备发展需求,聚焦科学挑战问题,汇聚国内军民优势科研力量协同创新,探索建立国防需求与科技发展相结合、科研工作与人才培养相结合的科研模式和管理模式。

全国人大代表、中科院院士杨伟直言,如何激发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如何把成果体现到科研人员个人头上,实际上还有很多政策需要研究和完善。

军民融合舞台大有可为

在樊会涛看来,从最初的军转民、民参军到现在的军民融合,是从“物理变化”转变为了“化学变化”。

但不可否认的是,作为一项新战略,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固有观念的桎梏和原有体制的制约。

温立新表示,这表现为军民融合渠道不畅通,协同创新难,相关法规制度不健全。“我们和地方相关科研院所和科技企业的合作还较为困难,受财政制度制约,招投标程序繁杂,主要是项目涉密程度高,大公司不愿意来,小公司又干不了。即使中了标,后续的需求对接和技术实现反反复复,耗时费力,效率不佳,有的项目最终也没有按照要求完成。”

对比国际军工产业发展状况,美国90%以上的军品由民营企业生产,“猎鹰9”火箭就是由一家私营企业生产发射的。可见,优势“民参军”企业在军民融合舞台上应有更大的作为。

温立新建议,应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监管,把科研院所和科技企业纳入统一监管体系,明确相关的权利和义务,建立军地协调机制和考核激励机制,为军民协同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有力推动军民共同发展。

《中国科学报》 (2018-03-20 第1版 要闻)
 
相关专题:2018年两会专题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史上最亮伽马射线暴来自一颗坍缩的恒星
中国天眼揭秘宇宙“随机烟花” 导师:年年审毕业论文,总有这些问题!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