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今天从中科院北京生命科学研究院获悉,中科院院士高福研究组与军事医学科学院团队合作,成功解析了寨卡病毒囊膜蛋白以及其与黄病毒广谱保护性抗体的复合物结构。该研究揭示出该抗体结合寨卡病毒的分子基础。相关研究已在《细胞—宿主与微生物》上发表。
2015年,寨卡疫情从巴西暴发以来,迅速在南美其他国家、中北美加勒比海地区蔓延。今年2月,自我国出现首例输入性病例以来,目前已有12人感染了该病毒。
去年12月,长期奋战在新发突发传染病防治一线的高福便意识到,寨卡病毒将成为我国乃至全世界传染病防治的挑战,其研究小组即刻开展了相关基础研究的部署。
而在科学研究上,查清寨卡病毒如何入侵、如何被抗体识别对疾病防治至关重要。“囊膜蛋白是病毒与抗体结合的重要靶点,是研究病毒入侵机制的重要方向。”中科院北京生命科学研究院助理研究员戴连攀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因此,研究人员计划从寨卡病毒的囊膜蛋白入手。
寨卡病毒与登革热病毒、黄热病毒、西尼罗热病毒同属“黄病毒属”。去年12月底,戴连攀从公开数据库中获取了这几种病毒囊膜蛋白“E蛋白”的基因序列,对比后发现,有一段被称为“融合肽区”的区域序列几乎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