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德政府间科技合作协定签订40周年 |
科技创新为中德合作装上大功率“引擎” |
|
在电动汽车、生命科学、清洁水、半导体照明、未来城市等多个领域,中德搭建了11个创新合作平台。在搭平台、促对接、助落地的同时,中德两国的科技合作收获了双赢,230多家德资企业落户江苏省太仓市,形成了精密机械制造、汽车零配件制造和风电设备制造三大产业集群,当地德国企业年产值近300亿元……
2月27日,中德政府间科技合作协定签订40周年暨第五届中德创新大会召开,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向大会发来贺信。李克强在贺信中表示,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席卷全球,科技创新正深刻改变着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中德科技创新合作开创了大国科技合作的先例,为两国务实合作装上了大功率“引擎”。
“中德两国稳步推进科技和创新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已经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广领域的科技创新合作局面。”科技部部长万钢说,40年来,中德科技创新合作取得丰硕成果,成为国际科技合作的典范。中德科技创新合作形成了完整的政府间合作框架,科研人员往来密切,构建了广阔的合作平台和灵活的合作机制。
长期合作的进程中,中德共同开创了“科研机构+企业”的“2+2”合作模式,在多个领域,两国知名大学、研究所和企业集团打破科研和产业界限,实现了从项目设计、科研到成果转化的全链条合作,保证了合作成果的转化和推广。
随着合作的不断深入,中德区域合作热情高涨。江苏省与北威州、上海市与巴符州等多地建立了友好省州关系,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中德科技创新合作聚集区,例如江苏太仓的先进制造国际创新园,沈阳的中德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等,这些中德合作园区的发展势头良好,规模不断扩大。
2018年,中德迎来科技创新合作40周年。1978年10月9日,中德双方签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政府关于科学技术合作协定》,这是1972年两国建交后最早签订的政府间合作协定之一。
“中德科技创新合作的40年,也是中国改革开放、快速发展的40年。”万钢说,越来越多的德国企业在中国建立研发中心,宝马、奔驰、巴斯夫等德国著名企业在华建立了规模庞大的研发机构。近些年,中国企业在德国的投资同样大幅增长,国家电网、中车、华为等一大批中国企业在德国建立研发中心。
从技术的引进来到中国企业的走出去,中德科技创新见证了中国的创新驱动发展。40年来,中国的科技创新成效引人瞩目,为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注入强大活力。
值得注意的是,2017年,中国的GDP总量首次突破80万亿元。全社会研发支出占GDP比重为2.15%,其中企业研发支出占75%以上;基础研究经费投入从2012年的499亿元增长到2016年的823亿元;2016年研发人员全时当量达387.8万人/年,比2012年增长19.4%……
在德学习、工作15载,万钢亲历并见证了中德两国的科技发展。未来中德科技创新合作如何阔步向前?万钢提出倡议,不仅要巩固双方科技人员交流机制,还要拓展合作促进两国创新经济发展。同时,要夯实基础并加强科技创新基地建设,示范带动且引领世界绿色可持续发展。
德联邦教研部国务秘书许特指出,德国政府非常重视与中国的科技创新合作,希望未来加大在气候变化、环境保护、人口老龄化、生命科学、物联网、轻量化制造和未来城市等方面的合作。
(科技日报北京2月27日电)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