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丁佳 来源:科学网 发布时间:2018/2/12 12:43:59
选择字号:
中科院先导专项“地球大数据科学工程”启动
将建成国际地球大数据科学中心 率先共享数据

 

2月12日,中国科学院A类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地球大数据科学工程”在北京正式启动。全国政协副主席王钦敏,中科院院长、专项领导小组组长白春礼,科技部原部长徐冠华等出席会议。

白春礼指出,世界各国对大数据的重视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大数据已成为与自然资源、人力资源一样重要的战略资源。在我国,党和国家对大数据高度重视,对大数据这一战略资源的研究、开发与利用已是迫在眉睫的国家重大需求。

白春礼对“地球大数据科学工程”专项寄予厚望,他希望专项能够切实满足国家和区域战略需求提供决策支持,为科学家跨学科研究提供数据支撑,为相关领域科技成果提供展示窗口,为社会公众提供科普服务。

白春礼还就专项的组织实施提出了几点要求。白春礼提出,要创新体制机制,切实推进数据开放共享;要致力于为国家相关重大战略需求提供科技支撑;要结合北京科创中心工作,加快在怀柔科学城的地球大数据中心建设工作;还要加强管理,切实做好专项实施各项保障。

“地球大数据科学工程”以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国际化、开放式的国际地球大数据科学中心为目标,致力于推动并实现地球大数据技术创新、重大科学发现和一站式全方位宏观决策支持。专项为期五年,共设置科学工程总体、地球科学小卫星、大数据云服务平台、数字一带一路、全景美丽中国、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安全、三维信息海洋、时空三极环境、数字地球科学平台共九个项目。

专项计划在北京怀柔科学城建立国际地球大数据科学中心,预计将有2000人规模,将对数据进行分类、分层次管理,为国家提供及时的决策支持以及科普资源,为国内外科学家提供科研所需数据。

“地球大数据是具有空间属性的地球科学领域大数据,具有海量、多源以及更精准、更科学、更及时的独特优势,对于发现新知识、创造新价值、提升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是新型国家战略资源。”专项负责人、中科院院士郭华东说,“但目前我国乃至全球还普遍存在着数据共享政策不完善以及资源分散、重复布局、成果显示度不够等情况,海量数据的低效应用成为了严峻问题和技术瓶颈。”

因此,推进科学数据共享、促进重大科学发现成为该专项重点关注的内容之一。专项将将致力于突破数据开放共享的瓶颈问题,实现资源、环境、生物、生态等领域分散的数据、模型与服务等的全面集成。

“数据开放共享是科技界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郭华东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我们希望通过这个先导专项的实施,在中科院先行先试,用一根红线,把散落在中科院的‘珍珠’串成一条项链,率先在院内实现数据共享。我们还将主动把中科院数据‘贡献’给其他部门,让大家看到数据共享的巨大潜力,推动观念的改变,最终实现‘全民共享’。”

启动会上,白春礼、徐冠华还共同发布了《地球大数据(Big Earth Data)》杂志创刊号。该刊为全球地球科学领域的第一个大数据刊物,旨在建立该领域学术交流阵地,促进数据开放与共享,开拓新的学科方向。

该专项依托单位为中科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主要参研单位涵盖中科院33个院所,国内外共129家单位参与,总计1200余名研究人员,汇聚了地球大数据资源和大数据技术方面的主要专家力量。专项还成立了以徐冠华为主任的地球大数据科学工程专家委员会,并成立了由14位国际知名科学家组成的国际咨询专家组。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超大容量变速抽蓄工程进入机电安装阶段 研究增强光动力灭菌效果
问答之间 | 如何开展科研之路 研究生学位论文如何顺利通过外审和答辩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