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汪泽方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发布时间:2018/1/2 14:53:46
选择字号:
科学种草 变废为宝

 

 

 
草牧业是草原经济重要组成部分
 
 
游客在广袤的草原上与羊群合影留念
 
 
泸沽湖之草海
 
“燕歌未断塞鸿飞,牧马群嘶边草绿。”唐朝诗人李益在《塞下曲》中这样描绘边塞草原的迷人春色。广袤的草场及其养育的牛羊马群是中国草原地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如何用科学的方式来对待草原,在合理的载畜量下,发挥科技的力量,提高草地的生产效率,是当代中国的新课题。
 
早在上世纪80年代,我国科学家就提出了创立知识密集型草产业理论,即以草地为基础,用牧草养畜,再通过生物、化学、机械等一切可利用的科学技术,建立起创造物质财富的高度综合的产业系统。这种运用现代科技手段种草的思想,为我国草业科学开辟了一条新路。
 
如今,新时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对草业发展与应用提出了更高要求。运用新理念、新技术科学种草势在必行。目前,西藏自治区南木林县就摸索出了一条科学种草、变“废”为“宝”的路子。
 
前一阵,南木林县艾玛岗乡的人工饲草基地又迎来了丰收。从田边望去,大片大片的草地织成一片绿色外衣,在阳光下格外耀眼。当地百姓格列指着草场笑着说道:“这一茬又能收获一大笔呢。”
 
然而,在10年前,这片茂盛的草场只是一片贫瘠的土地。大风吹过,扬起的风沙让人看不到回家的路。而让这一切发生改变的,正是运用科学种草原理建成的人工饲草基地。
 
西藏天然草地面积超过8000万公顷,但高原生态环境脆弱,天然草地质量较差,阻碍了草牧业的发展。为解决这一问题,2010年,中国科学院与西藏自治区共同成立了西藏高原草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将高原地区草业学科体系建设和草业技术研发、推广放到了重要位置。在草业研究人员的指导下,当地百姓将人工种草的理论付诸实践,终于,荒废多年的土地上长出了绿色的饲草。该研究中心也在西藏科技厅的支持下,筹建了中国首家省级草牧业科技示范园——西藏草牧业科技示范园。
 
示范园通过人工种草引导规模化高产高效人工草场发展,有效缓解了人、草、畜矛盾,为发展草业经济开辟了一条新路。目前,南木林县已建成人工饲草基地5.8万亩,成立了由艾玛岗乡8个村参与的人工饲草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入社群众达6500多人。
 
收获良好经济、生态效益的不只有南木林县,人工科学种草的样本也同时在拉萨、山南、日喀则等地广泛推广,覆盖全区37个县,达30余万亩,经济效益达4亿元。
 
像西藏一样因地制宜、发挥技术优势的科学种草正在全国各地展开,产生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北京林业大学教授、中国畜牧业协会草业分会会长卢欣石认为,草业越来越注重系统化、战略化和科学化。做好科学种草,结合种植区域的气候条件选对草种是关键,同时还需要解决草的繁殖问题、优化草的利用方式。“牧草的种类繁多,每种都有不同的生态功能。在种草的时候,要了解草的生物学特性,既要考虑它的生态功能,又要发挥它的生产效能。”
 
“科学种草要考虑的不单单是草的问题,还牵扯到整个生态系统以及生产的层次和结构,因为草业还与粮食安全、生态安全、食物安全紧密相关。未来草业的发展要促进整个生态系统的和谐和稳固,发挥不同生产层级之间的耦合效益。一个生产层级紧密结合、具有耦合效益的系统,才是一个现代的、科学的、可持续发展的系统。”卢欣石表示。
 
图片均据百度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中国超重元素研究加速器装置刷新纪录 彩色油菜花又添7色!总花色达70种
考研复试,导师心仪这样的学生! 地球刚刚经历最热2月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