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王振义
本报讯(记者黄辛)由上海市科协与上海电视台纪实频道联合摄制的十集专题人物纪录片《医道·院士墙》开播以来得到了社会广泛好评。该片分别以孙颖浩、宁光、张旭、王振义、王恩多、沈自尹、张志愿、王红阳、陈灏珠、陈凯先等10位医学领域的院士作为访问对象和选题,讲述他们所经历的一次最成功的手术或最难忘的研究课题,从而追踪展示这些院士精彩感人的传奇故事,充分展示了他们的智慧人生、信念情怀。
4月27日,《医道·院士墙》研讨暨发布会在科学会堂举行。中国工程院院士、内科血液学专家、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终身教授王振义,中国工程院院士、心血管病专家、上海市科技功臣、复旦大学医学院附属中山医院主任医师陈灏珠,中国科学院院士、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专家、中科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王恩多和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党组书记、副主席杨建荣,上海广播电视台、上海文化广播影视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滕俊杰,上海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副主任吴乾渝等出席。
上海市科协素有上海“科技工作者之家”称号,其坐落于南昌路的上海科学会堂由新中国第一任上海市长陈毅同志题写名称,那里还建有一面高大的院士墙,长约14.8米、高4.8米,通过结合多媒体视频、图片灯箱、信息查询台及实物柜的形式展示上海籍、上海出生或主要工作生活在上海等与上海有深厚渊源的院士画像,以及其学术代表、生平事迹等相关内容。
王恩多表示,《医道·院士墙》是对科学家工作的肯定,并且让一般的老百姓能够知道科学家到底在做什么。当时说要拍摄我,我是战战兢兢的,因为和其他几位入选院士来比,我真的做的非常非常不够。最后我看到了真正的片子后更加战战兢兢,感觉自己真的没有这么好,每个搞科研的人都是不简单的。我还应该不停地学习,不停地努力,能够真正地把自己的生命奉献在科研事业上,科研是永远没有底的。
王振义则说,“作为医生,既要同情,又要有感情,但是要克制自己的感情。医生既要有才,更要有德,要认真为病人服务。”
陈灏珠说,要做一个好医生,专业工作做出成绩,对国家和人民做出贡献,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能够为病人服务。要做个好医生,一方面要医德高尚,能够对病人如亲人,还要医风严谨。做医疗工作如履薄冰,医技要精湛。而《医道·院士墙》的关注是对医务工作者的极大的支持。
《医道·院士墙》策划、总编导柳遐介绍说,我们摄制组始终秉承着高标准严要求的态度,认真对待每一个镜头,每一个细节。在王振义院士办公室,听他讲十六字方针听得津津有味。我们觉得犹如面对一部人生的大书,这本书翻都翻不完。采访王恩多、宁光院士等,他们不仅仅认真细致对待科研医疗工作,对学生的论文和报道,往往都是逐字逐句的修改,王恩多院士特别讲到,包括版式、段落、标点符号都能勾画出来,这样院士面前,怎么能够不像一个小学生一样,能够特别严谨地对待院士故事的讲述。
滕俊杰表示,《医道·院士墙》中各位院士,有的是从事临床医学工作,有的是开展医药卫生基础研究,虽然工作的领域有所不同,但共同的是,他们对于生命的尊重和热爱,攀登科学高峰百折不挠的精气神。有几位院士的话,让我感动,王振义院士说作为医生既要同情又要有感情,但是要克制自己的感情。陈灏珠院士说,我们应该是被人感到亲切,温暖受到尊重。王红阳院士说,我们所做的基础研究,希望都能用在病人的身上。沈自尹院士说,这些病人都是我的好朋友,已经有半个世纪了。
杨建荣表示,目前,上海拥有医学类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近50人,这些院士为我国医学事业发展而不懈努力的精神,他们从医奋斗和科研的理想与信念,以及具有传奇色彩的医疗救治和勇攀科学高峰的事迹等,都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瑰宝,也是后人需要了解学习及传承的无价之宝。
据悉,《医道·院士墙》将于5月在上海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播出,这将给上海的荧屏增添文化和科技的含量,给上海这座城市增添正在推进建设科创中心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