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拜伦的《唐璜》手稿
②狄更斯的《尼古拉斯·尼克贝》手稿
■本报记者 张文静
4月21日,中国国家图书馆携手大英图书馆联合举办的“从莎士比亚到福尔摩斯:大英图书馆的珍宝”展览与中国国家图书馆主办的“从《诗经》到《红楼梦》——那些年我们读过的经典”展览在国家典籍博物馆同时开幕,中英两国经典文学将在这里碰撞出一首别样的文化交响曲。
来自大英图书馆的11件珍品
“我孤独地漫游,像一朵云/在山丘和谷地上飘荡/忽然间我看见一群/金色的水仙花迎空绽放/在树荫下,在湖水边/迎着微风翩然起舞”。
威廉·华兹华斯是中国读者非常熟悉的一位英国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这首《我孤独地漫游,像一朵云》,也被称为《水仙花》,在中国广为流传、深受喜爱。在写作这首诗歌的时候,作者经过了怎样字斟句酌的过程?记录下如此浪漫的诗句的笔触,是否也同样清丽曼妙呢?在“从莎士比亚到福尔摩斯:大英图书馆的珍宝”展览上,你或许能找到答案。
在国家典籍博物馆的展厅里,华兹华斯的《我孤独地漫游,像一朵云》的手稿正静静地躺在展柜里,接受着观众的注视。“这部手稿是从出版商后人手中得到的。在手稿上,我们可以看到有作者画线、修改的痕迹,这展现了他创作的过程。而且,手稿上不仅有诗句,还有华兹华斯写给出版商的一段话,告知这部分诗句应该出现在诗集的哪个部分。从中可以看到,华兹华斯不仅作为诗人在创作,也具有商人的思维和视角。这是个很有意思的细节。”此次展览的英方策展人、大英图书馆西方遗产部现代手稿及档案策展人亚历山德拉·奥特介绍说。
华兹华斯的手稿只是此次展出的来自大英图书馆的11个展品之一。这11个展品是10位英国标志性作家的9部手稿和2部早期印本,涵盖诗歌、戏剧和小说三个领域,除华兹华斯的手稿外,还包括夏洛蒂·勃朗特小说《简·爱》的修订稿本、本杰明·布里顿《仲夏夜之梦》(歌剧)的缩编谱手稿、拜伦《唐璜》手稿、柯勒律治《古舟子咏》的手稿、莎士比亚《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第二版四开本、查尔斯·狄更斯小说《尼古拉斯·尼克贝》的手稿及《大卫·科波菲尔》带原版蓝色书皮的合订本、柯南·道尔的福尔摩斯系列《失踪的中卫》手稿等。展出的手稿和早期珍贵印本均为首次在国内亮相。
展品背后有深意
此次展览是中英两国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一个缩影和成果。据亚历山德拉·奥特介绍,早在2015年,英国政府就给大英图书馆拨出款项,资助其与中国的图书馆进行合作,举办展览。此次在北京举办的展览只是一个开始,接下来,大英图书馆还将带着不同的展品来到乌镇、上海、香港等地,举办一系列展览活动。2016年12月,在中英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第四次会议期间,在中国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与英国教育大臣格里宁的见证下,中国国家图书馆馆长韩永进与英国国家图书馆执行馆长罗伊·基廷共同签署了中英展览协议,直接推动了此次展览的举办。
亚历山德拉·奥特介绍说,此次展览对展品的选取是两国图书馆共同策划的结果,并不严格依据英国文学发展的时间顺序进行选择,而是选取了历史长河中的11部亮点作品,尤其是中国读者熟悉的作者和作品。通过这些手稿和早期印本,观众可以增加对这些作者和作品的直观了解。
“比如,拜伦的这份手写稿,内容是诗歌《唐璜》的第六章和第七章,作者在上面用了不同的墨水进行删改,这些痕迹体现了诗人思考的过程。柯勒律治的手稿则像一个可以放在口袋里的小笔记本,上面不仅写有诗歌,还有日常生活中的随笔。”亚历山德拉·奥特说,“夏洛蒂·勃朗特小说《简·爱》的手稿是她誊抄的一份较为整洁的、交给出版商的版本,定稿上面仍有修改的痕迹。同时,上面还有印刷厂工人的墨迹和手印,还有用铅笔写下的工人名字,表明这部分是谁负责印刷的。这份手稿上的作者名字是夏洛蒂·勃朗特所用的男性笔名柯勒·贝尔。这引发了我们对19世纪英国作家的身份、性别认可等问题的思考。”
在展览中,最受关注的展品之一就是莎士比亚《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第二版四开本了。“这份早期印刷品非常珍贵,一是因为它出版于1599年,当时莎士比亚还在世;二是相比于第一版四开本,这个版本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更忠实于原文;另外,它还是英王乔治三世的藏品,他的儿子乔治四世将其捐赠给了当时还是大英博物馆图书馆的大英图书馆。”
中英展品交相辉映
英国的莎士比亚、狄更斯等世界级文豪对中国文坛也有着深远的影响。所以,除了来自大英图书馆的11件珍贵展品外,此次展览还展出了多件中国国家图书馆的馆藏珍品,以展现中英两国文学与文化之间源远流长的对话与交流。
这些馆藏包括对展出的英国文学作品的著名译作、改编及评论书籍或稿件。比如,李霁野翻译的《简·爱》,查良铮翻译的《唐璜》,梁实秋、田汉等人翻译的莎士比亚戏剧,郭沫若创作的受华兹华斯诗作和理论影响的《女神》等。翻译家林纾用文言文翻译的莎翁作品在当时的知识分子中十分流行。中国现代戏剧的主要奠基人曹禺、郭沫若、老舍等都深受莎士比亚剧作的影响。1924年到1929年,任教于伦敦大学东方学院的老舍,在狄更斯的《尼古拉斯·尼克贝》《匹克威克外传》等小说的启示下,接连写出《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三部小说。这些作品的早期版本均在展览中展出。尤其是汤显祖和莎士比亚这两位东西方戏剧史上巨擘的作品,也在展览中一同展出,明茅瑛刻套印本的《牡丹亭》与《罗密欧与朱丽叶》同芳竞艳。同时,展览还展出了嘉兴市图书馆收藏的中国翻译家朱生豪有关莎士比亚的翻译手稿等。
在“从《诗经》到《红楼梦》——那些年我们读过的经典”展览中,70多件古籍以历史发展的脉络呈现,通过各个时期人物及作品的简介,串联起中国文学发展的历程,展现中国古代文学精粹。展厅内设有的“诗书礼乐”版块,展示编钟、服饰、活字盘及古琴等展品,让观众在欣赏英国经典文学的同时,感受到中国古代经典文学的不朽魅力。
“中国文学和英国文学分别在世界文学的版图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两者的对话交流影响深远。”清华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系教授王宁说,“比如,莎士比亚在中国是被翻译或重译最多,也是被研究和讨论最多的西方作家之一。莎士比亚的中国之旅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叶。除了莎士比亚,其他主要的英国一流作家的主要作品也都译成了中文,对五四以来的中国新文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以拜伦和雪莱为代表的浪漫主义诗歌,以狄更斯为代表的现实主义小说,以乔伊斯和伍尔夫为代表的现代主义小说都在中国有着众多的读者和研究者。在英国文学来到中国的同时,中国文学也在不断地走向世界。英国翻译家霍克斯的《红楼梦》英文版,至今在西方世界拥有独一无二的经典地位,真正进入了英语世界的流通渠道。”
但王宁表示,英国读者对中国文学的了解,仍然远不及我国读者对英国文学的了解多。这还需要研究者、翻译家与文化交流机构、人士的共同努力。
近年来,除了将国外的珍贵展品引进国内之外,国家图书馆也在国外举办了多场展览,向世界各国观众介绍中国文化。汤显祖、莎士比亚等文学巨匠在逝去几百年后,仍然在以另外的形式,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
《中国科学报》 (2017-04-28 第5版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