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晴丹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7/3/8 9:49:16
选择字号:
养好牛 高科技保障奶源

 

■本报记者 张晴丹

“得奶源者得天下。”保障优质奶源是每一个乳企每一位奶业人都非常重视的问题。“科学养好牛,才能出好奶”,已成为我国奶业界的共同理念。

奶牛要实现优质高产,与奶牛品种、牛群生活环境、健康状况、饲料饮水、养殖管理水平等方面息息相关。

如何养殖奶牛才算科学?为此,记者采访了业内有关专家,专家表示近年来我国在“养好牛”方面下了大功夫,并且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许多规模养殖场都实现了科学养殖。不过,我国奶牛健康养殖在遗传育种、饲料营养、奶牛疾病防控与安全用药、养殖废弃物处理等方面仍然需要改进和提高。

让奶牛生活得舒心

“要保障优质奶源,需要保证奶牛养得好。首先奶牛品种要好。”全国畜牧总站总畜牧师石有龙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说。

近年来,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我国在奶牛育种工作方面获得了许多进步,在奶牛遗传改良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奶牛群体数量和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奶牛业发生了巨大变化。

但无论是与奶业发达国家相比,还是与我国现代奶业发展的要求相比,仍然存在一些不足需要完善。针对奶牛单产水平总体偏低、生产性能测定工作滞后、自主培育种公牛能力有待提高等问题,国家已经提出“中国奶牛群体遗传改良计划(2008-2020年)”。

“应当加快遗传育种关键技术研究,大力推进奶牛群体遗传改良计划。”奶牛产业技术体系北京市创新团队首席专家、北京市畜牧总站研究员路永强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说。

“除了品种之外,饲养好管理好也是关键。”石有龙表示。干净舒适的生活环境可以帮助提高奶牛的产量,这已是奶业行业内公认的一个道理。

“‘养好牛’是‘产好奶’的前提和基础。在饲养过程中,让牛生长得好、牛心情舒畅,产的奶品质才会高。”中国农业科学院饲料研究所国家饲料药物基准实验室主任李秀波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表示。

研究表明,干净舒适的环境可以有效的降低奶牛乳腺炎发病率,防止其他疾病的发生,并且可以让牛休息好,保持身心舒畅,有足够的时间去反刍,这些都可以大大提高牛奶产量。

记者调查发现,现在许多规模养殖场都十分重视奶牛的感受,不断的提高奶牛的福利待遇,提升奶牛舒适度。

相较于过去,现在的养殖者愿意投入资金改善奶牛卧床环境,让奶牛更舒适的躺卧休息。“研究表明,同一头牛,吃同样的食物,多躺卧一个小时,可以多产奶1.5~2公斤。”路永强说。

环境好了,还要吃得好。中国人养生讲究营养搭配,养牛也需要科学搭配营养。“不过,目前我国存在奶牛饲料原料质量难以保证、精粗饲料搭配不合理、营养不均衡等问题,即使是优良品种奶牛也不能充分发挥良好的生产性能。”中国农业科学院饲料研究所研究员、奶牛产业技术体系北京市创新团队岗位专家屠焰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

专家指出,要加强我国饲料营养数据库建设和饲料营养快速检测技术研究,推动营养均衡的饲料配制技术研究和应用,提高饲料营养水平,从而促进奶牛产出更好的奶。

健壮体格防治疾病

除了对外部生存环境的重视,让奶牛自身保持健壮体格少生病是“养好牛”的强力支撑。

在奶牛疾病防控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奶牛场生物安全与综合防治技术水平,减少各种奶牛疾病发生,这也是我国奶牛健康养殖迫切需要加强的一个重要方面。

然而目前,部分奶牛场对生物安全重视程度不够。“应当广泛深入宣传养殖场生物安全理念,加强生物安全标准体系的建设和示范推广,提升奶牛场生物安全水平,降低奶牛的感染风险,减少疾病的发生,提高综合防控水平。”李秀波表示。

记者了解到,现在许多规模化牧场都施行严格的卫生防疫系统,任何进入牧场的人都需要“全副武装”,穿上卫生鞋套、连体外衣、口罩等,经过消毒后,才能走进牧场。

不过,国内一部分小型牛场的环境卫生依然是比较棘手的问题。这些养殖场没有相应的粪污处理设施,粪尿乱排,不仅影响奶牛场卫生,而且会污染环境和水源。而规模化牛场虽然有自己的粪污处理设施,但是粪污处理成本和粪肥运输成本仍旧很高。

专家呼吁,应当加快对养殖废弃物处理技术的研发,在有条件的地方积极推进种养结合,促进粪污的还田利用。

针对奶牛用药品种较少的现状,路永强建议,应当鼓励研究机构加快高效、安全奶牛用药的研制和生产,并加强安全用药指导,满足奶牛疾病防治的需要。

“牧场发展得越大,对科技的需求就越大。”这是牧场养殖者共同的感受。专家表示,要“养好牛”离不开科技的支撑,离不开科研人员共同的努力。

《中国科学报》 (2017-03-08 第5版 农业周刊)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中国超重元素研究加速器装置刷新纪录 彩色油菜花又添7色!总花色达70种
考研复试,导师心仪这样的学生! 地球刚刚经历最热2月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