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曾鼐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布时间:2017/2/8 11:30:47
选择字号:
首颗中国自主研发空间X射线天文卫星今年发射

 

首颗中国自主研发的空间X射线天文卫星计划今年发射
 
中央媒体“京津冀协同发展调研行”活动正在进行。近日记者探访了位于北京怀柔科学城的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 韩海丹 摄
 
中新网北京2月7日电 (记者 曾鼐)记者从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获悉,今年计划发射“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卫星”,可观测黑洞、中子星、超新星爆发等。这将是中国自主研发的第一颗空间X射线天文卫星。
 
中央媒体“京津冀协同发展调研行”活动正在进行。近日记者探访了位于北京怀柔科学城的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
 
为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北京以高端服务业和科技创新为重点,加快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提出将建设中关村科学城、怀柔科学城和未来科技城“三大科学城”。
 
 
今年计划发射“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卫星”
 
中科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副主任邹自明介绍,“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卫星”通过探测大批超大质量黑洞和其他高能天体,研究宇宙X射线背景辐射的性质。
 
X射线携带了大量星体本身的活动信息,通俗来说,就如在医疗就诊中,经常会通过X射线来观察人体的情况。相比软X射线,硬X射线的能量更高。
 
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卫星,将实现宽波段大天区X射线巡天,具有独特的观测黑洞、中子星等高能天体多波段快速光变的能力,将加深对致密天体和黑洞强引力场中动力学和高能辐射过程的认识,使中国高能天体物理观测研究进入国际先进水平。
 
此外,该卫星也有助于引力波的研究。地面可以观测到引力波,但无法确定引力波来自何方,通过多颗卫星配合,有望观测到引力波来自哪里。
 
邹自明表示,卫星科技的发展,与中国基础工业等多领域发展密切相关,需要材料、电子学、数据处理等一系列支撑技术。“别看一个简单的卫星,蕴含着很多工业、基础技术的突破”。
 
据记者了解,除了“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卫星”,中科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已发射3颗空间科学系列卫星,分别是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实践十号”卫星;将争取在2020年前后,发射爱因斯坦探针(EP)、先进天基太阳天文台(ASO-S)、全球水循环观测卫星(WCOM)、磁层—电离层—热层耦合小卫星星座探测计划(MIT)、太阳风—磁层相互作用全景成像卫星(SMILE)等多颗科学卫星,实现中国空间科学卫星系列的持续、健康发展。
 
其中,中国与欧洲空间局合作研制的太阳风——磁层相互作用全景成像卫星(SMILE),将有望首次对太阳风和地球磁层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全景成像,对进一步了解太阳活动对地球等离子体环境和空间天气的影响具有重要科学意义。
 
怀柔科学城致力打造原始创新高地
 
北京正在加快建设怀柔科学城。据怀柔区副区长王弢介绍,2009年6月,中国科学院与北京市政府签署《共建中国科学院北京怀柔科教产业园合作协议》,为怀柔建设科学城奠定基础。
 
目前,中科院大学建成招生,已有8000名师生入驻,中科院怀柔科教产业园有15个项目投入运营。
 
针对怀柔科学城的总体规划,王弢介绍,按照“一核四区”的空间功能布局,规划面积约41.2平方公里,具体范围是东至京通铁路—怀柔区界,南至京密路,西至雁栖河—京通铁路及中国科学院大学西边界,北至怀柔新城边界。
 
其中,“一核”即核心区,主要包括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和前沿科技交叉研究平台区域,位于怀柔科学城的中部,计划申报为北京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规划面积2.3平方公里。
 
“四区”,则是科学教育区、科研转化区、综合服务配套区、生态保障区:
 
科学教育区位于怀柔科学城北部,规划面积5.6平方公里,主要依托中国科学院大学建设;科研转化区位于怀柔科学城南部,规划面积12.3平方公里,主要依托雁栖经济开发区建设;综合服务配套区位于怀柔科学城西部,规划面积10.2平方公里,主要依托雁栖小镇组团建设;生态保障区位于怀柔科学城东南部,规划面积10.8平方公里。
 
王弢表示,怀柔科学城是承接中关村溢出效应、优化创新空间的再布局,是进一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集中资源要素的再安排。
 
中国科学院北京综合研究中心主任姜晓明介绍,预计到2020年,怀柔科学城核心区(综合性大科学中心)建设成效可显现,将成为北京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支撑。
 
他说,到2030年,可全面建成国际一流的怀柔科学城,建成世界级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在物质、材料、生命、环境等前沿交叉领域取得重大原创突破,在高精尖经济结构构建、区域协同创新、全面创新改革等方面形成示范,成为中国原始创新高地和科技综合实力新地标。(完)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热带森林“赢家”更小更快 《自然》2024年十大人物公布
AI科学家主导虚拟实验室加速医学研究 蒲瓜基因组组装研究获进展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