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黄辛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7/12/27 9:14:01
选择字号:
复旦大学揭示小鼠体内慢性感染乙肝病毒的清除作用

 

本报讯(记者黄辛)复旦大学教育部/卫计委医学分子病毒学重点实验室谢幼华、刘晶课题组和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张继明课题组在乙肝病毒(HBV)持续感染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发表于《自然—通讯》。

全球目前有约2.4亿乙肝病毒慢性感染者,每年导致约68.6万人死亡。我国目前HBV慢性携带者大约9300万人,由于尚缺乏有效的治愈手段,患者需长期乃至终身接受抗病毒治疗。HBV感染免疫机能正常的成年人通常导致自限性感染,但少数成年人感染和绝大多数母婴传播时会导致慢性感染。决定HBV在新感染个体中是被快速清除还是建立持续性感染的相关因素目前仍未完全查明。

该研究鉴定出一株在小鼠体内持续复制的HBV毒株:B基因型持久性毒株(BPS)。该毒株复制株经小鼠尾静脉高压水动力注射入小鼠肝内,在注射后第33周仍有50%的小鼠可以观察到HBV的抗原表达。与迅速清除毒株相比,BPS慢性化小鼠血清中没有IL-21和IL-33水平的明显升高。注射IL-21或IL-33表达质粒有利于清除预先建立的BPS并且保护治愈小鼠免受BPS的再次感染。在已建立HBV持续感染的另一个小鼠模型上也表现出诱导病毒清除的作用。

《中国科学报》 (2017-12-27 第4版 综合)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自然》2024年十大人物公布 AI科学家主导虚拟实验室加速医学研究
蒲瓜基因组组装研究获进展 《自然》(20241205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