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时言 来源:人民日报 发布时间:2017/12/22 14:17:50
选择字号:
科技杂谈:别把科学家架在火上烤

 

《 人民日报 》( 2017年12月22日 20 版)

在报道中夸大科技成果,不仅违背了科学事实、误导社会公众,而且会损害科学家的声誉、助长不良的科研风气

前段时间,我国首颗暗物质卫星“悟空”首批成果发布,让暗物质卫星研究团队着实火了一把。高兴之余,一些媒体对成果的过度解读也让团队的科学家倍感头疼,甚至有“被架在火上烤的感觉”。

原来,“悟空”暗物质卫星团队向外公布的突破,被一些媒体夸大,误读成“发现暗物质”或“发现新粒子”,并把这些夺人眼球的关键词做到标题里。事实上,“悟空”被媒体过度解读的“异常”数据点,统计上只有3西格玛的置信度,并没有达到物理领域要求的5西格玛。而且,团队专家也明确表示,即便达到了5西格玛的置信度,仍不足以判定“悟空”观测到的是“暗物质”或者“新粒子”,还需要进一步研究,积累更多数据来证明。

在报道中夸大科技成果,不仅违背了科学事实、误导社会公众,而且会损害科学家的声誉、助长不良的科研风气。值得注意的是,近些年随着我国科技研发进入活跃期、相关成果不断涌现,类似“发现暗物质”的不实报道时有发生。

2015年6月,颜宁团队在世界上首次解析出人源葡萄糖转运蛋白GLUT1的三维晶体结构,有些媒体以“‘饿死’癌细胞”为标题进行了报道。为此,颜宁团队不得不出面澄清:解析出该葡萄糖转运蛋白的晶体结构,只是为治疗癌症提供了一种可能的解决思路。抑制癌细胞生长显然需要一系列条件,但一些媒体忽视了前提条件,用“‘饿死’癌细胞”这样的标题来提升阅读量,这是不严谨的。希望以后不要再闹出这样的笑话。

之所以出现类似的失实报道,一方面是因为一些媒体记者和编辑的科学素养不高、没能正确理解科研成果,从而导致报道出现偏颇;另一方面,是因为一些媒体过于追求轰动效应,为吸引眼球而放松了对新闻报道准确性的要求。殊不知,准确是新闻报道的生命,科技新闻报道更是如此。真理往前多跨一步往往就成了谬误,科技报道的内容,包括概念、原理,以及程度表述、意义评价等都应该力求准确、与事实相符。特别是对科技成果作用和意义的评价,绝不能为了吸引眼球而故意拔高、夸大。

当然,科技新闻有其特殊性,所报道内容涉及各个科学领域的前沿进展,专业性比较强。如果把科技新闻写成专业论文式的报道,虽然准确性有保障,但专业、枯燥的表述也会让大众望而却步,可能会使传播效果大打折扣。因此,科技新闻应当力求既准确无误又好看易懂。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媒体工作者和科研人员共同努力。首先,媒体工作者要加强知识储备、提升自己的科学素养,并注意恪守新闻报道原则、不为追求轰动效应而忽视真实、准确;其次,科研工作者同样应学会做好“转译”工作,在保证准确的前提下,尽量通俗地解释自己的科研内容和成果,并注意与媒体沟通,建立良性的互动机制。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研究实现常温氢气异裂 全球海平面上升速度加快
海洋可控源电磁探测技术创新应用获突破 科学家首次发现富含硅、硫的超新星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