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卉 王佳雯 黄辛 来源:科学网 www.sciencenet.cn 发布时间:2017/12/14 21:58:05
选择字号:
2017我在现场:爱“你”就像爱生命

 

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随着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推进,公众环保意识的日益增强,近年来,一些地方的生态环境正在发生令人欣喜的变化。我们的足迹所到之处,恰恰是那些因对青山绿水无比珍视并得到丰厚“回报”的地方。

红火的沙产业

讲述人:《中国科学报》记者 王卉

今年夏天,我在做内蒙古国际荒漠化防治科技创新论坛的报道时,顺便跟随中外与会者参加了相关考察活动。考察全程大约1800公里,走访了20多家企业的基地和研发中心。和科学家一样,我也惊叹于国家在大规模防沙治沙和生态建设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效,其中科技手段的运用功不可没。

一个数据是,中国已初步扭转土地荒漠化长期扩展的趋势,荒漠化土地从上世纪末年均扩展1.04万平方公里转变为目前年均缩减2424平方公里。

隶属内蒙古蒙草集团的阿拉善荒漠生态修复研究院,给我留下深刻印象。这个场馆的出现其实就是奇迹。前年秋天,这里还是一片荒凉的沙地,蒙草集团入驻后建立基地,并从野外采来乡土植物进行育苗工作。现在基地外已经种了2500亩花棒和梭梭等荒漠植物,而且只需在栽苗时浇两次水。

记者王卉在内蒙古考察荒漠化防治相关企业

在阿拉善盟一片一望无际的梭梭林边,本来计划完成40万亩梭梭林,但最终完成了近150万亩。这些得益于老百姓有了积极性,从以前的不时砍伐变为现在的主动种植。

地方企业汉森酒业在乌海市一片荒漠中用几年时间开辟出有机葡萄种植园,同时让劣质煤变为生物有机肥,把沙地葡萄产业与生态建设相结合,走出了“林、草、农三结合”的循环经济模式。

民营企业内蒙古天龙生态环境发展有限公司通过科学引种、驯化、扩繁,把乡土树变成了一片片旱不死、热不死、冻不死的乡土林,在只靠雨养的条件下实现了95%以上的成活率,造林成本比传统方式节省一半以上。

通过类似沙产业的发展,有效遏制了三大沙漠的握手之势。根据气象资料分析,阿拉善地区的沙尘暴天气年平均天数大大降低,处于近60年来最低水平。

好山好水好养人

讲述人:《中国科学报》记者 王佳雯

6月的江西,烈日被繁密的树林遮蔽成影影绰绰的光斑,一种体型娇小的鸟儿,在树木间辗转跳跃……和科学家一同走进江西饶河源国家湿地公园,那全球仅存200余只的蓝冠噪鹛在参天古木中追逐嬉戏的画面,深深地烙在了我的脑海里。

灰墙白瓦的徽派建筑、涓涓不息的潺潺河流,傍水而生的百姓悠闲地与濒危物种、受保护树木融合在一起,这画面如同一幅油画,把人与自然和谐地勾勒在了一起。

水好、树好、空气好,采访中科学家对蓝冠噪鹛生活习性的解析,更让人理解了曾经一度绝迹的蓝冠噪鹛选择这里安家的原因所在。事实上,科学家所关注的自然因素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便是人的不打扰。

记者王佳雯(右)在江西饶河源国家湿地公园采访

“关掉闪光灯”“脱掉颜色鲜艳的外套”,进入那片保护地前,当地百姓和科研人员的叮嘱,显示了他们对蓝冠噪鹛和它们所栖息的古木树林倍加珍视。而顺势而为的地方生态保护政策,更是为看护这宝贵的蓝冠噪鹛栖息地提供了经济支持。

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不仅让人自身获得了更舒畅的生活环境,也让人因珍爱自然的馈赠获得了现实的回馈。

在江西那绿水青山间走访,我看到了许多生态红利悄然向经济红利转化的现实案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终究在因地制宜的科学谋划中变成了现实。

临行前,随行的科学家不无骄傲地告诉我,不光蓝冠噪鹛,近些年庐山西海还发现了水中大熊猫——桃花水母,引来无数关注。

一度消失的物种重新找到可以繁衍生息的家园,重新回到了人们的视线,大概再没有比这更直接的生态保护嘉奖了。

是牧民,更是管护员

讲述人:《中国科学报》记者 黄辛

今夏,来自柬埔寨、中国、老挝、缅甸、泰国、越南的澜湄流域六国青年再次相聚青海省玉树州。为了报道他们在三江源创新创业训练营的活动,我第一次有机会走进三江源头。

二十世纪中期以来,由于受到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的共同影响,这里的生态系统发生了大面积退化,出现严重的生态危机。2005年8月,国家投资75亿元启动实施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总体规划,开始对三江源生态环境进行应急式保护。

中科院一份评估报告显示,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一期工程实施后,三江源草地面积净增加123.70平方公里,水体与湿地面积净增加279.85平方公里,荒漠生态系统面积净减少492.61平方公里。随着保护和建设工程的深入推进,三江源头日趋恢复了碧水青山景象。

澜湄流域六国青年相聚三江源

我们所在的驻地杂多县昂赛乡,这些年一直在大力推进 “三江源”清洁工作。牧民管护员仁南对我说:“地上的动植物,天上的鸟类,都在我们的管护范围内。虽然有时也会觉得辛苦,但真是像在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在保护着生态环境。”这些生态管护员每日定时定点在辖区内巡护、捡拾垃圾、观测拍照野生动植物、保护草场、填写巡护日志,昔日的牧牛人成了今日澜沧江源头的环保卫士。

7月正是虫草采挖季,我看见不少牧民们采挖虫草。他们会自觉的将草场上的垃圾带回村,交到垃圾收集点集中处理。但挖虫草的行为仍让人感到无奈。

近两年,杂多县澜沧江大峡谷出现了雪豹的消息不胫而走。杂多县顺势而为,建立了以雪豹为主题的全域化自然体验基地,吸收牧民从事生态体验和环境教育服务,并且带来不错的经济收益,正是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的一个真实写照。

记者手记:

让环境更美好,让我们更健康

内蒙古生态环境近年来发生的积极变化,除了得益于国家重视、政策导向、资金到位,最重要的是老百姓认识的变化。从上到下,大家都有把环境营造得更好的意识,这是最可宝贵的。

除此之外,生态农业、有机食品等涉及食品安全的问题备受关注,也成为推动生态环境变化的另一股潮流。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追求健康生态食品,一些人甚至人投身生态农业,从养好一片地开始,以追求更高的环境与健康质量。这些行动产生了非常直接的保护环境生态的示范作用。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社会持续发展的基础。党的十九大报告在阐述生态文明建设主题时,再次强调了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而在实践中也不难发现,今年以来国家在空气污染防治、打好蓝天保卫战方面,在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复方面,在水污染防治、流域环境治理及近岸海域综合治理等方面,不断加大行动力度,取得了一系列较为明显的效果。

未来,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人们不仅期待安居、乐业、增收,更期待天蓝、地绿、水净;不仅期待殷实富庶的幸福生活,更期待山清水秀的美好家园。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超大容量变速抽蓄工程进入机电安装阶段 研究增强光动力灭菌效果
问答之间 | 如何开展科研之路 研究生学位论文如何顺利通过外审和答辩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