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锋亮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7/10/17 13:23:56
选择字号:
李锋亮:关注诺贝尔奖有何不可

图片来源:百度图片

■李锋亮

一年一度的诺贝尔奖得主陆续出炉了,国内很多媒体都对诺贝尔奖得主与成果进行了密集的追踪报道与相关解读。作为一名普通的大学教师,这些追踪报道和解读让笔者感觉收获颇多。与此同时,又出现了一些别的声音。比如,有人对中国人大范围、密集关注诺贝尔奖感到奇怪与好笑。

而笔者对这种言论也是感到莫名惊诧。国人对诺贝尔奖的重视,这不正好说明国人对科学技术的重视吗?这种重视尽管可能不是对科学技术本身的兴趣,而是对科学技术能够带来的名与利的重视。但这又何妨呢?脑科学认为,人类的大脑主要依靠以下四个动力——认知、恐惧、愉悦与控制进行工作。无论是哪种动力——愉悦或者恐惧,既可以是发自内心的,也可以是外界强加的,比如担心“落后就会挨打”或者追求“书中自有黄金屋”。

人类历史上,既有发自追求知识本身、对知识本身感兴趣带来的科学与技术的进步,也有不少由于你死我活的竞争或者为了给自己、家族带来功名利禄,推动科学与技术发展的案例。比如,乙醚的发明和英国政府巨额悬赏解决海上精确测量经度的仪器等。所以,我们当然应该歌颂淡泊名利,一心追求科技发展的科技工作者,却也不能鄙视那些怀着很强的世俗功利心,努力奋斗的科技工作者,更不能由于社会大众关注诺贝尔奖就认为这是功利心作祟。尤其是目前我国的科技水平在很多方面还达不到世界领先与世界一流,更是需要通过多种手段促进我国科技的发展。

其实,认为国人热议诺贝尔奖非常奇怪这种言论的逻辑一直就存在。

比如,在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之前,有大量的言论斩钉截铁地认为,在新中国接受教育的中国科学家无法获得诺贝尔奖,因为中国教育扼杀创新。等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之后,又开始追问是什么导致了中国科学家得诺贝尔奖的人如此之少,以及认为国民关注诺贝尔奖是功利心在作祟,这些心理只会导致中国科学家得不到诺贝尔奖。

再比如,大约二十年前,我国提出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战略规划,当时就有言论认为,中国的大学不要说去和欧美的世界一流大学相比,能和开罗大学这样的第三世界国家的好大学看齐就很不错了。

随着中国大学在很多显性指标上奋起直追,言论又开始说中国大学即使显性指标变得好看了,但在气质上比起世界一流大学还是有着本质的不同。当中国科学家鲜有在国际顶级期刊上发表文章的时候,言论说中国科学家就是水平低;等国际顶级期刊上经常出现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名字时,言论又变为中国的科技工作者是为发文而发文,并不追求真正的科学与技术……

这样逻辑的言论可能会一直持续下去,直到中国在科技上成为世界第一。其实,这样逻辑的言论变化,正好说明中国的科技在迅速发展,因为外界对中国大学与科技工作者的要求越来越高。虽然这种逻辑的言论颇为奇怪,但也欢迎它们能够继续下去,激励在中国接受教育并在中国工作的科技工作者不断提升自己国家的科技水平。

所以,在笔者看来,国人热烈关注诺贝尔奖正是一种希望。几百年前,东西方均认为中国山水画的价值远远超过航海图的价值,而西方为了追求黄金和香料,也为了追求中国的山水画,使用航海图开启了大航海时代。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中西方科技发展攻守之势的转换。所以,现在国人即使是奔着功利去关注诺贝尔奖,即使中国的科技工作者是因为希望功成名就而努力追求诺贝尔奖,对中国的未来而言,也是巨大的希望。毕竟关注诺贝尔奖总比关注娱乐八卦好。

再说到被污名化的考试、分数、奥数、兴趣班等,即使笔者本人不希望全民关注分数、全民关注奥数、全民关注兴趣班,但这些绝对比全民娱乐、全民金融、全民炒房又好了许多。所以,希望国内大众媒体能够继续更多、更好地报道与科技、知识相关的新闻,当然包括诺贝尔奖。也希望中国政府、高等教育机构、企业,能够慷慨出资多邀请诺贝尔奖得主来中国工作、讲学,甚至只是参观与游玩。所谓“千金买马骨”,这种尊重知识、尊重专家的氛围一定会吸引更多国际上顶尖的学者来到中国。

另外,从网络上得知,美国的一些诺贝尔奖得主或做出过诺贝尔奖级别成果的科学家由于科研经费被砍,现在处于赋闲在家的状态。笔者希望中国的相关机构能够尽快主动抛出“橄榄枝”,邀请他们来华工作,进一步提高中国的科技发展水平。

(作者系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副教授)

《中国科学报》 (2017-10-17 第7版 视角)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自然》2024年十大人物公布 AI科学家主导虚拟实验室加速医学研究
蒲瓜基因组组装研究获进展 《自然》(20241205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