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晨阳 来源:科学网 www.sciencenet.cn 发布时间:2017/10/9 20:50:36
选择字号:
记者手记:诺奖成果背后的中国身影

 

2015年,屠呦呦凭借“青蒿素”斩获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成为首位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的中国本土科学家,也为中国人的“诺奖梦”开启了一个新时代。

当大家心心念念地揣测着下一个摘得诺贝尔奖的中国科学家是谁,这一天又将何时到来时,请不要忽视,万众瞩目的诺奖得主背后,越来越多的中国科技人员早已参与到了这些获奖工作中。

作为一名科技媒体记者,近年来在做诺奖报道时,不难发现这些诺奖得主的课题组中,涌现出越来越多的中国身影。他们中有的还在国外实验室深造,有的已经学成回国,成为国内该领域的领军人才。那些因诺奖而一朝成名天下知的获奖成果中,同样浸透着这些中国科研人才的智慧和汗水。

本届诺贝尔物理学奖,不出意外地颁给了去年轰动世界的引力波探测。在发现引力波的LIGO科学家团队中,活跃着一支中国队伍——清华大学的曹军威、都志辉、王小鸽三位科学家带领学生们,设计出了一套用于引力波的数据分析、噪声分析和信号搜寻的高速计算系统。

在引力波探测领域,中国科学家保持着稳健迅捷的步伐。去年,科技部成立了引力波研究专家委员会,并得到了中科院和国家基金委等部门的大力支持。目前,中国引力波探测三大领域三足鼎立:利用卫星在外太空探测引力波的“天琴”和“太极”计划;在西藏阿里探测原初引力波的“阿里”计划;利用“天眼”FAST探测脉冲星——中国科学家们正在争取在上述方面率先取得突破成果。

在今年的另外两个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获奖领域——“生物昼夜节律”和“冷冻电子显微镜”,中国学者也并不落后。在霍尔—罗斯巴殊的研究团队中,有不少中国研究生从早期开始,便参与到生物钟研究工作中,如今中国的生物节律领域也在聚集越来越多的优秀青年人才;而在冷冻电子显微镜领域,国内早在10年前就开始加强这一领域的人才队伍建设,国内大部分研究这一领域的年轻学者都和三位获奖者有一定师承关系。

去年荣获诺贝尔化学奖的美国科学家弗雷泽·斯托达特与中国有着很深的渊源,也为培养中国科研工作者倾注了大量精力。在他美国西北大学的课题组中,有将近一半是来自中国的博士后或博士生。2014年,斯托达特被聘为天津大学药学院教授,开始为学院里的中国学生讲授课程。

一项科研成果能否被诺奖垂青,一名科学家能否问鼎桂冠,实力固然重要,但也少不了运气的成分。比起执着于某一个奖项,我们更应关注国内科研人员整体研究水平的提升。当越来越多的诺奖级成果展现出中国元素时,我们应当欣慰,应当喝彩,同时也当思考:在这些改变世界的重要领域中,我们的角色如何从“参与”转向“引领”,从“学习”转为“创造”?

相关专题:2017年诺贝尔奖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预见未来:“天关”卫星“前传” 跨能量尺度原子核结构研究获突破
我国地震工程领域首个国之重器通过验收 遗传分析追踪潘多森林的进化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