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气候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之五 |
没有中国气候,便没有中国传统文化(下) |
|
■林之光
【古人巧妙地想出了既科学但其实也别无他择的办法,即把夏季一分为二,其中前半(干季)仍称为“夏”,后半(雨季)另划出来称为“长夏”。这样,一年中相应的五个季节就是“春、夏、长夏、秋、冬”。】
我分三方面论证“没有中国气候,便没有中国传统文化”这一论断,前文写了第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是由于我国特殊于世界上其他地区的“冬冷夏热、四季鲜明”气候所造成的。
下面是论证的第二方面,中国传统文化不可能诞生在中国以外的别的国家。举两种最典型中国文化的例子,即二十四节气文化和中医、中医养生文化。
二十四节气的诞生,按照我的说法,是中国古人为了解决衣食问题,即对付快节奏气候所造成的快节奏农业而发明的“特效药”。因为我国冬冷而夏热,因此必然春季升温、秋季降温特快。特别是冷空气南下时,气温下降尤烈。因此如果农时掌握不好,例如春季中播种早了,春霜会把苗期作物冻死;播种晚了,秋霜又会使将要成熟的秋收作物严重减产,所以正如农谚所说,“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二十四节气(阳历)的诞生就是为了在快节奏农业中掌握农时,因为古代没有阳历,而农时只和阳历有关。在古代,我国是世界上农业区中最冬冷夏热、春秋季温度变化最快的国家,世界上别的国家由于没有我国应对这种快节奏气候和快节奏农业的需要,自然也就不会诞生这种为掌握农时的二十四节气。例如,同纬度冬暖夏凉的西欧地区,至今也只有春分、夏至、秋分和冬至四个天文节气。当然,世界上西伯利亚比我国冬夏温差更大,但那里冬虽更寒,却无夏热,在古代几无人烟和农业。实际上,即使在我国,也只有黄河中下游地区才能诞生二十四节气。离开这里,二十四节气和当地物候便相差越大。极而言之,华南无寒,青藏高原无暑。这无“大寒”“大暑”的地方如何能诞生有“大寒”“大暑”的二十四节气?
为了解决古人健康和治病问题的中医、中医养生文化,也不可能诞生在别的国家。
因为中医治病的基本理论叫“脏象学说”。这个学说的基础是“阴阳五行”理论,具体利用“五行”间相生相克规律治病。即古人认为,人体最主要的五脏“心、肝、脾、肺、肾”,在五行中分别属“木、火、土、金、水”,相应致病外因是“风、热、湿、燥、寒”,等等。
但问题是,一年春夏秋冬只有四季,如何能变成五季相应,才能与之组成完整的脏象学说?古人巧妙地想出了既科学但其实也别无他择的办法,即把夏季一分为二,其中前半(干季)仍称为“夏”,后半(雨季)另划出来称为“长夏”。这样,一年中相应的五个季节就是“春、夏、长夏、秋、冬”。长夏在五行中属土,在五脏中与脾相应,在致病外因中为湿。这样使脏象学说中各个方面,不论是性质还是次序,都能珠联璧合,天衣无缝。实际上,在气象学中,能划分季节的只有气温和雨量,气温只可以划出春夏秋冬,雨量只可以划出雨季和干季。而春、夏、秋、冬就是干季,长夏就是雨(湿)季。在一年里,也再划不出第6个性质不同的独立自然季节来。
实际上,不论是二十四节气或是中医文化,它们都是在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中诞生的。而根据世界季风区划,季风气候只有东亚、南亚和北非才有。而其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就只有我国北方才有,黄河中下游地区“冬冷夏热、冬干夏雨”最为典型,东北最北部甚至已经无夏。世界上其他地区都没有这种能诞生中医的特殊“五季”季节类型。所以说,中医不可能诞生在别的国家。我查过世界各国气象资料,只有同纬度美国中部有类似的冬冷夏热、冬干夏雨的温带大陆性气候,但因没有季风,夏季中雨旱季节是大体倒置的,因此即使那里有长期文明(内因),也不可能诞生中医的脏象学说。
读到这里,也许有的读者会问,二十四节气和中医文化既都诞生在黄河中下游,为何二十四节气不能像“四大发明”那样传播到全世界,而中医却可以治全世界人的病?原来,二十四节气乃古人治我国“快节奏气候和快节奏农业”的“特效药”,特效药只能特用;而全世界的人都有相同祖先,人体结构和经络都相同,因而中医都能治之故也。
本文第三方面论证是“医易同源”说。
中医界多有“医易同源”之说。“易”就是《周易》。“医”指《黄帝内经》,号称中国传统文化之精华,进入中国传统文化之钥匙,是中医和中医养生文化之鼻祖。如果这两个经都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之形成与“四时”(冬冷夏热、四季变化)有关,而且如前所说别国又没有我国四季鲜明的这种特殊气候,岂非就大体圆满地完成了论证任务?
《周易》的基础是八卦,八卦的基础符号是爻。而爻只有两种,即阴爻和阳爻。可以说“易”源于阴阳。而《内经》亦源于阴阳,例如,“医道虽繁,然一言以蔽之者惟阴阳而已”;“命之所系,惟阴与阳。不懂阴阳,焉知医理?”所以,“总之,阴阳为《内经》之总骨干,而‘易’以道阴阳,两书之实质相同,故亦为‘医易同源’矣”。
其实,在两经中,不仅阴阳,“四时”(冬冷夏热,四季变化)也是同源的。例如《内经》中说,“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道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而《易经》中则说,“法象莫大于天地,变通莫大于四时,知万事万物无不变易,故书名曰“易”。知万事万物之变化由于四时寒暑。”因此,“四时为基础,《内经》与《易经》同建筑于此基础之上者也。”(恽铁樵《群经见智录》)
本文是“中国气候影响中国传统文化”系列最后一篇。我的专业是气象学,“皓首穷经”,已进耄耋之年,不减小心谨慎。但跨界文化、哲理,却是“初生牛犊”,有话就说。不过毕竟肤浅,学海无涯,抛砖引玉而已。诚望指正。
《中国科学报》 (2017-10-13 第7版 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