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思玮 来源:科学网 www.sciencenet.cn 发布时间:2016/9/27 20:32:53
选择字号:
解酒,有靠谱的妙招吗

 

国庆节马上就要到了,家庭朋友之间少不了聚会,而餐桌上自然少不了酒。尤其在我国,酒被赋予了更多文化与政治的内涵,甚至有些失去了酒本身的味道。

小酌两杯,或许能够增加情调,但是如果喝得酩酊大醉,不仅会伤害身体与感情,有时候还会有生命危险。

那么,一旦喝醉酒了,到底有没有靠谱的解酒妙招呢?对此,北京协和医院肾内科主治医师陈罡认为,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应该从人为什么会醉酒谈起。

为什么会醉酒?

餐桌上,推杯换盏之后,总会有一些人先醉倒,而另外一些人却能坚挺到最后。“其实,最终决定谁先喝醉,靠的不是胆量,而是肝脏的乙醇脱氢酶和乙醛脱氢酶。”陈罡说,酒从口入,经过食道,最先“饱尝”酒精味道的就是胃和十二指肠。

“胃和十二指肠大概承担90%以上的酒精吸收。吸收入血的酒精随血液循环迅速分布全身各组织,除了不到10%的酒精通过排尿或呼吸道排出体外,剩下90%以上的酒精代谢都要经过肝脏。”陈罡说。

而酒精进入肝脏后,在乙醇脱氢酶的作用下,会分解成乙醛。乙醛则是一种毒性大过乙醇本身的物质,它会扩张血管,令人脸红心跳、神经兴奋,还可能损伤DNA,被认为存在致癌作用。

“幸好,肝脏还有一种物质叫乙醛脱氢酶2(ALDH2),在它的作用下,乙醛可以转化为乙酸,部分乙酸随尿液排出,部分乙酸将进一步分解成能量、二氧化碳和水。至此,酒精的毒性完全解除。”陈罡说。

那么,一旦乙醛脱氢酶2出了问题将会怎么样?

“这就会导致乙醛在体内大量堆积,有些人喝酒后很快就会脸红,而ALDH2的活性是基因决定的。”陈罡说,超过三成汉族人会出现喝酒脸红的现象,被称为“亚洲红脸”。

针对有劝酒者说“酒量可以慢慢练出来”的说法,陈罡并不认同。他解释称,那只是身体在酒精的长期浸润下,对神经兴奋和脸红现象产生耐受,尽管人可能没醉倒,但随着“酒量的提高”,乙醛在体内的堆积越来越多,对机体造成更大的危害。

民间妙方不靠谱

即便是醉酒有风险,也丝毫没有阻止那些餐桌上的酒客。为此,民间也开始流传“酒席宝典”,以应对醉酒带来的不悦。

有人提出将透明碳酸饮料加入白酒中,以“障眼法”来试图躲避醉酒的麻烦。而这样做的效果,在陈罡看来,非但不能躲避醉酒,反而更容易让人醉酒。“碳酸饮料富含二氧化碳气体,能使胃容积膨胀,增加酒精吸收的面积;并且二氧化碳还能促进酒精进入空肠的速度,增加酒精吸收。”

蜂蜜水曾经也是风靡一时的解酒“妙方”,因为有研究提示蜂蜜水中的果糖能使机体摄入的酒精在更短时间内消失。但进一步的研究却发现,果糖仅仅是提高了乙醇脱氢酶的效率,而对乙醇的产物乙醛没有丝毫影响。

针对传统医学里提到,葛根为解酒良方的说法。陈罡持有保留态度。“因为有研究表明,葛根是乙醛脱氢酶2的抑制剂,在大量饮酒后饮用葛根,反而可能增加乙醛相关肿瘤的风险。”

“此外,非甾体抗炎药如阿司匹林虽然能缓解饮酒后的头痛,但对酒精代谢无益,并且它们和酒精同时摄入,会增加胃出血和肝损伤的风险。”陈罡说。

少饮为妙

那么,针对解酒,是否有靠谱的妙方呢?

陈罡说,从酒精的代谢过程可见,可能有两种途径对解酒有效。“一种是延缓酒精在胃肠道的吸收,避免血中乙醇浓度的骤升;另一种是需要增加乙醇脱氢酶和乙醛脱氢酶的数量,或提高它们的活性。”

比如,在饮酒前吃一些食物,能够减缓饮酒的速度,并能稍微减少酒精的吸收,给酒精的代谢赢得一些时间;在饮酒过程中随时吃点东西喝点水,可以促进酒精在尿液的排出,还能补充水分和矿物质。

而通过增加乙醇脱氢酶和乙醛脱氢酶的数量和提高它们活性的方法进行解酒,在陈罡看来,显然是不可能的,因为两者是由遗传决定的。外援根本无法补充。

至于“解酒药”为什么会让人感到清醒、觉得舒服。陈罡说,这是因为其中含有利尿、止痛和兴奋的成分,能够缓解头痛、恶心症状,但它们无从真正“解酒”,反而让肝脏在代谢酒精的同时,还要“分心”来对付这些外来药物,到头来加重肝脏的负担。

“饮酒伤身,解酒无方。在酒桌上,我们还是尽量少饮为妙。”陈罡说。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史上最亮伽马射线暴来自一颗坍缩的恒星
中国天眼揭秘宇宙“随机烟花” 导师:年年审毕业论文,总有这些问题!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