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龙海波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6/8/11 9:12:21
选择字号:
好故事“救活”思政课

 

■本报通讯员 龙海波

“枯燥”“没意思”……这是不少大学生对思政课的印象,学生要么不来要么不听成为了学校思政课的常态。可大连理工大学思政课堂却是一片火热,这里有“马克思朋友圈”的故事,还有贴近生活的故事会,吸引大学生的法宝就是大连理工大学原创的“案例教学法”。

将案例教学引入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这是大连理工大学的首创。1980年,设在大连理工大学的中美合作中国工业科技管理大连培训中心课堂教学在国内引进以美国哈佛大学首创的管理案例教学法。从中得到启示,大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决定打破传统“原理加例子”的教学模式,探索将案例教学纳入课程体系。

没想到,这一探索,在全国形成了示范效应。这儿诞生了国内第一本《思想政治教育案例分析》、第一本《高校思政课案例教学法研究》、第一套高校“两课”教学案例丛书、第一套高校思政课“可视化教学案例”、第一套高校思政课“多媒体教学案例”、第一家基于网络环境的“高校思政课案例教学共建共享平台”……

如何透过韩国的影视作品看文化输出?如何透过影视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大连理工大学教师陈晓辉在讲述文化强国战略的时候,播放了时下最流行的韩国影视剧,一下子就提起了很多学生的兴趣,在以《“韩流”来袭:从〈蓝色生死恋〉到〈太阳的后裔〉》为主题的讨论中,学生在课堂上抢着发言。

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部的王一迪是一名不折不扣的韩剧迷,以前看韩剧只是为了消遣,没想到老师的一番讲述,让王一迪对影视背后的意识形态宣传有了深刻认识。王一迪说:“案例教学告别了枯燥的理论宣讲,让我们在故事中坚定信念。”

“学生愿意来,来了愿意听。”这是大连理工大学思政课堂的生动写照。

《屠呦呦:“非常”诺奖之路》《“双十一”:狂热背后的“互联网+”》……一个个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大学生的鲜活生动案例受到学生们的好评,推动了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信仰体系的转化,实现了青年学生“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化工与环境生命学部学生朱杰说:“这些焦点案例是青年学生比较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拉近了理论和现实生活的距离,让我们在思考具体问题中学到了理论知识。”

“‘视域融合’是贯穿学校15年来思政课案例教学改革始终的一个核心理念。从本质上讲,案例教学是一种生成的实践智慧,是‘教师视域’‘案例视域’‘学生视域’和‘理论视域’四种视域的不断融合。思政课案例教学的实效性如何,归根到底,就是要看这四种不同视域是否达到了融合以及融合的程度如何。”大连理工大学案例中心主任杨慧民如是说。

《中国科学报》 (2016-08-11 第8版 校园)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遗传分析追踪潘多森林的进化 团队研制出高性能的蓝光量子点液体激光
宇航员可搭乘小行星前往金星或火星 泡菜等发酵食品真的对肠道有益吗?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