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北绛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6/6/24 9:12:46
选择字号:
基因决定耳垢杀菌与否

 

关于耳垢或者耳屎,大部分人的第一反应就是如何安全有效地清除。“掏耳朵”这件事如果由专业人士来做,俨然也是一件乐事。其实,关于耳垢,还有很多为人忽略的趣味知识。

耳垢的学名叫作耵聍,在耳道最靠外的部分产生,是一两千条油脂腺和汗腺加在一起的产物。关于它的功能,长久以来人们的共识是它可以润滑耳道——早期润唇膏就是用耳垢制成的,同时还有防止昆虫爬进内耳道的作用。除此之外,一个有趣的观点是耳垢还具备抗生素的功效。

1980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研究人员从12个人的耳中收集了耵聍,并用酒精溶剂将它们混合在一起。然后向混合物中引入了细菌,结果发现,混合物对一些细菌的杀菌率达到了99%,包括流感嗜血杆菌、大肠埃希氏菌的K-12分支。但在大肠埃希氏菌的其他分支以及链球菌和葡萄球菌面前,耳垢就没那么有用了,杀菌率只能达到30%至80%之间。

在2011年德国科学家开展的一项研究中也发现了类似的结果。在实验中,研究人员在耳垢中发现了10种能阻止细菌和真菌生长的肽类化合物。他们认为,当耳垢构成的防御系统失效时,就会发生内耳道感染。

但在2000年,西班牙加纳利群岛拉拉古纳大学的一项研究却发现了完全相反的结果。他们发现,在对付葡萄球菌的一个分支时,耳垢可以说是束手无策,甚至还会促进包括大肠埃希氏菌在内的细菌的生长。从表面上来看,这是因为耳垢能够为细菌提供丰富的营养物质。并且这还不是唯一质疑耳垢的杀菌能力的研究。

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结论或许可以通过一个很简单但又有趣的原因来解释:在1980年和2011年的实验中,研究人员使用的是干燥的耳垢,而2000年的实验使用的主要是湿润的耳垢。这并不是说耳垢干燥与否会影响它的杀菌效果,但这是一种很诱人有趣的假设,更何况这两种类型的耳垢成分是完全相同的。

而耳垢的干湿是由基因决定的,只是因为一个基因上的一个字母,就可以决定你和你的朋友拥有完全不同的耳垢。这个基因叫作ABCC11,如果你的是A而不是G,你的耳垢就会是干燥的。

耳垢的遗传模式非常容易预测,因此耳垢常被用来追踪古人类的迁徙路线。高加索人或非洲人的后裔更有可能产生湿耳垢,而东亚人更可能产生干耳垢。而在太平洋岛民、中亚人、亚洲少数民族、美洲原住民和因纽特人中,出现干湿耳垢的几率各占一半。湿耳垢在人群中占绝对主流。

需要提醒的是,清除耳垢请务必小心。根据2004年的一项分析,英国每年约有230万人会为了这个问题去看医生,每年有约400万只耳朵得到诊治。老人、儿童和有听力障碍的人经常因为堆积的耳垢遇到种种问题。耳垢可能会引起听力下降,还会让人们变得更加自闭,甚至会出现轻微的妄想症。“有些耳垢堆积太多的病人还会出现耳膜穿孔。”研究人员表示。但耳垢本身不具备使耳膜穿孔的效果,因此可以推断出,这是因为人们试图自己把板结的耳垢挖出来所导致的。如果耳垢难以清除,请一定要到医疗机构请求专业帮助。(北绛整理)

《中国科学报》 (2016-06-24 第4版 新知)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研究或摆脱光子时间晶体对高功率调制依赖 利用量子精密测量技术开展暗物质搜寻
天文学家找到最小恒星了吗 问答之间 | 如何开展科研之路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