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FP
CFP
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质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这要求高等教育转变和拓展人才培养模式,在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培养、能力提升和成果孵化三方面实现协同与融通。
1.我国高等教育存在四个“脱节”
继2015年“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后,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强调,要充分释放全社会创业创新潜能,发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互联网+”集众智、汇众力的乘数效应。打造众创、众包、众扶、众筹平台,构建大中小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创客多方协同的新型创业创新机制。
建设一批“双创”示范基地,培育创业服务业,发展天使、创业、产业等投资。“十三五”规划中提出,要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融入发展各领域各环节,鼓励各类主体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打造发展新引擎,建设创业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全面推进众创、众包、众扶、众筹。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也是创新活动中最为活跃、最为积极的因素。从这一角度出发,“双创”能否成为国家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关键在于能否培养出既具备科学知识、技术技能,又有创新精神、创业能力的双创人才。
作为人才第一资源、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和创新第一驱动力的重要结合点,高校既是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又是高水平科学研究和高质量创新成果的重要来源,应为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发挥重要支撑引领作用。
但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在四个方面存在问题:一是大学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之间的脱节,难以承担起科技创新的重任;二是大学人才培养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之间存在脱节,难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创新创业人才的需求;三是大学校内、校外之间存在脱节,难以快速承担起服务社会的责任;四是大学里教师与学生之间存在脱节,学生难以融入教师科研实验之中,所学知识难以转化为生产力。
因此,在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背景下,高校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着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不仅是对这“四个脱节”的积极回应,而且更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增强人才有效供给的重要举措;不仅是中国高校重要的历史使命和战略任务,而且更是高等院校对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主动担当。
2.“双创”教育体系需要三方面协同融通
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质是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这就要求高等教育必须转变和拓展人才培养模式,为创新型国家建设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因此,双创教育体系应该包括三个方面:创新创业意识培养、能力提升和成果孵化,这三方面需要协同与融通。
首先是创新创业的意识培养。课程是人才培养的基本要素,是制定和实施人才培养计划的核心载体,要把创新创业的意识培养渗透到课程体系中。比如南京大学以提高学生批判性思维和激发创新潜质为主线建设一系列新型课程,包括新生研讨课、高水平通识课和高年级研讨课,并重构学科平台课和专业核心课,注重课程内容与形式的创新,将创新创业的理念融入日常教学点滴之中,让每一堂课都成为创新创业教育的课堂。同时,学校还举办创新创业讲堂,通过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和企业家、创业投资人士走进校园,以论坛、讲座和沙龙等不同形式,在全校范围内营造创新创业教育的良好氛围。
其次是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这既包括科学研究和发明创造的能力,也包括意志的磨炼和企业运营的基本知识。我们应该为学生多提供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和创业实践项目,鼓励他们参加各种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和创新创业竞赛,为其中有志于创新创业的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在训练与竞赛的实践中有效提升创新创业能力。
再次是创新创业的成果孵化。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一个系统工程。科技成果只有同国家需要、人民要求、市场需求相结合,完成从科学研究、实验开发、推广应用的三级跳,才能真正实现创新价值、实现创新驱动发展。
那么,对于有志于创新创业的高校毕业生,我们可以依托国家大学科技园、大学生创业园等创业孵化中心,为他们提供共享服务空间、经营场地、政策指导、资金支持、专利申请、技术鉴定、咨询策划、项目顾问等多类创业服务,将创新创业成果进行转化和孵化。
3.“五四三”双创教育体系的尝试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及其内外环境正发生着深刻而广泛的变化,在原有发展基础上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国家实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就需要高等院校在人才培养上,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结构性改革:一是需要提升基础研究与前沿技术研究的原始创新能力,增加科技创新的有效供给;二是需要提升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水平,为国家经济的转型升级提供有效的人才供给和智力支撑;三是需要创新体制机制,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有序对接。
近年来,南京大学探索实施“五四三”双创教育体系,即创新创业课程、讲堂、训练、竞赛、成果孵化为主要内容的“五位一体”教学体系;创新、创意、创造、创业“四创融合”的成果转化、孵化平台;校校协同、校地协同、校企协同的“三个协同”体制机制。
应该说,通过几年来的实践,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比如,学校在江苏省建立的18个政产学研平台中均设有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研究生工作站,将大学生创业孵化、学生研发项目中试、应用型人才培养等纳入政产学研平台总体框架。依靠平台的牵线搭桥,与多个平台所在的地方政府签署了共建就业创业基地的合作协议。
“五四三”创新创业体系以市场为牵引,以产业需求和人才双创需求为导向,整合了校内外人才、智力、科研、平台、服务、资金等资源,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在区域内的流动与优化配置。同时,加强了融合互动与合作协同,形成了高效益双创成果,提升区域整体自主创新能力,使产业结构得以升级。另外,通过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校地共建模式、产业加速器模式、双创人才培训模式四大模式,汇聚了双创人才、智力等相关资源,形成双创成果,满足产业、行业、企业发展需求,满足双创人才的创新创业需求,最终形成“市场牵引、需求导向、资源整合、要素协同、产业辐射”的全链条、全要素的运行模式。(作者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校长)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