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科学网 www.sciencenet.cn 发布时间:2016/3/28 14:12:04
选择字号:
我国扇贝被“封杀”19年后再入欧盟

 

在北欧,扇贝有一个外号,叫“朝圣贻贝”。因为扇贝是集群生活的,经常大规模迁徙,就像赶往麦加的朝圣者一样,场面蔚为壮观。扇贝肉甜美芳香,混合着一种柔和的、类似龙虾的味道,并且带着大海的鲜美,这一切都使得人们无法抗拒。

但是,在长达19年的时期里,营养丰富、味道鲜美的中国扇贝一度被欧盟“下手封杀”。1997年7月,以发现中国山东某企业出口到欧盟的冷冻熟贻贝肉中发现副溶血性弧菌为由,欧盟委员会一声禁令,将中国的双壳贝等水产品隔绝在欧盟大门之外。

此后的19年,中国建成了世界级现代化海洋牧场,建立了严格的安全标准和环境标准,对扇贝从捕捞到加工的整个环节进行持续监测。终于,中国扇贝撬开了全球标准最严格的市场,重新获准进入欧盟。

多——怎一个丰富了得

中国拥有近300万平方公里的海域与32000公里长的海岸线,其中大陆岸线为18000公里。六千多个大大小小的岛屿散布在海岸线周边,近海大陆架(含岛架)的面积达41.4亩,仅大陆架渔场面积就有150万平方千米,约合22亿亩,占全球浅海渔场的四分之一,居世界第一位。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为了让海洋资源得到可持续利用与协调发展,中国开始启动海洋牧场建设。截至目前,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已达20个,分布在大连獐子岛海域、天津大神堂海域、河北山海关海域、青岛石雀滩海域、浙江中街山列岛海域等。在众多的海域中,位于黄海北部的獐子岛海洋牧场,已经成为最大的世界级海洋牧场,开发的海域面积突破2000平方公里,相当于2.5个北京市区、10.5个大连市区、25个香港市区……如此比较,难以想象,在我国黄海北部的海域上,獐子岛海洋牧场的蓝色国土有多辽阔。

扇贝养殖作为一项成规模的产业活动,几乎只局限在少数沿海国家,包括中国、日本、智利、秘鲁、俄罗斯、加拿大、韩国和爱尔兰等,而在所有的生产国中,中国有最为庞大的扇贝养殖产业,扇贝产量长期居世界首位。值得一提的是,在中国众多的扇贝养殖企业中,獐子岛拥有世界领先的贝类加工中心和20万吨冷链物流基地,虾夷扇贝产量居于国内市场首位。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数据库数据显示,1994年、2004年、2009年中国扇贝养殖产量占比分别高达79.57%、76.14%、81、59%。在扇贝养殖产业上,中国早已占据绝对的产量优势。

好——舌尖上的安全

世界上主要水产品进口国都是发达国家,他们在安全法规、技术标准、认证制度等方面有着较为成熟和完善的体系。欧盟利用科技和管理优势制定的安全管理法规及标准,成为中国水产品在国际贸易中最普遍、最难以应对的技术性贸易壁垒。

2007年7月,中国开启了长达十年的漫漫复关路。为了攻克出口欧盟的技术性壁垒,中国政府将扇贝产量最高的大连作为主要试点,对大连的海域环境和海产品安全等进行了多年不间断地密集监测。

但是,欧盟有关贝类的法规非常复杂,这些法规包括欧盟对贝类产品方方面面的要求,如包装和标签、条形码、可追溯性等,且这些要求分散存在于欧盟几十个法规之中,只要有一个不达标便被裁定不合格。这也是相比其他类海产品,贝类一直以来更难解禁的重要原因。

接到中国关于双壳贝类的复关申请后,欧盟食品和兽医办公室审核组多次来到大连,对大连海洋与渔业局和辽宁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的贝类检测体系、海域环境管理控制体系、实验室管理及操作等多个方面进行了审核。

作为全国最大的水产养殖企业,无论从规模还是技术来看,獐子岛都具有代表性,中国政府将其作为主要试点来迎检。审核组先后两次对獐子岛海洋贝类监管和控制情况进行评估,考察了海域监控、生产作业船只的捕捞、运输及加工厂的原料接收和生产加工过程等环节。通过2009年、2013年欧盟审核组的现场全面审核后,獐子岛又接受了美国FDA、香港食环署有关海洋生态环境和海洋食品加工环节的标准、食品安全情况、食品的可追溯体系检测。

十年的不懈追求,十年的持续进步,接受审核的部门和企业在海洋食品安全管理和控制方面、监控措施以及残留物检测方面所做的创新和改革获得了欧盟的最终认可。

欧盟是中国扇贝出口的最后一个“堡垒”,攻关的个中艰辛自不必言说,扇贝品质锻造的十年,也是中国企业锻造的十年。这不能缺少的十年,既是增强出口能力和转变国际形象的客观使然,也是产业升级换代和可持续发展的迫切必然。

环保——天然的生态基因

产品安全标准并非中国产品和中国经济融入世界市场的唯一必要条件,国际贸易壁垒已经朝更高要求的方向转变。许多国家从产品品质向产品生产过程转移,提出了绿色壁垒,即生产过程中碳排放量也影响着产品进口。

在欧盟国家,越来越多的人只选择标有碳标签的食品,并像我们查看食品添加剂一样查看碳标签上的碳信息。英国最大超市特易购要求未来所有上架的7万种商品上都加注碳标签。澳大利亚2009年开始实施碳标签制度,承诺在未来5年内将5%到10%的连锁超市上架产品贴上碳标签。在日本,碳标签制度的产品种类已扩大至94类,广泛涉及农产品、轻工和部分机电产品。法国、美国、瑞典、加拿大、韩国、澳大利亚等国家也越来越多地参与到碳标签的潮流中。

在提交复关申请后,中国成立了第一个碳汇渔业实验室,实验室主任由中国著名碳汇渔业发起人唐启升院士担任。该实验室曾做过一项研究,发现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碳库,整个海洋含有的碳总量达到39万亿吨,占全球碳总量的93%,约为大气的53倍。人类活动每年排放的二氧化碳以碳计为55亿吨,其中海洋吸收了人类排放二氧化碳总量的20%~35%,大约为20亿吨,而陆地仅吸收7亿吨。而且,土壤捕获和储存的碳可保存几十年或几百年,而在海洋中的生物碳可以储存上千年。

这一发现为一直被封锁在欧盟市场之外的中国水产养殖企业带来了创新环保的灵感。当大多数人的意识还停留在传统的树木“吸碳”时,中国已经有企业用扇贝养殖的方式来实现大规模“聚碳”,实现了优于种树的固碳作用,并且一直寻求在改善海洋环境方面的世界顶尖机构的认可。

2011年, 国际权威的第三方认证机构SGS向中国最大的水产养殖企业颁发了碳标识认证食品证书,獐子岛虾夷扇贝成为中国第一个碳标识认证食品。SGS对虾夷扇贝的碳测算非常严格,从一只扇贝的育苗、播种、捕捞、运输、暂养、包装、加工、售卖过程都进行了全面的测算。在獐子岛海洋牧场里,一年培育的虾夷扇贝能带来碳减排的效果为70308.77吨二氧化碳当量,相当于305.6903万棵大树一年在大气中的碳移除量。可以想象的是,当上亿只扇贝静静地躺在海底时,就像那里存在着一片广袤无边的海底森林,海水养殖成为不逊于植树造林的庞大的环保工程。

低碳生产是维持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保持海洋水质环境和保证产品质量的重要因素。科技保护下的獐子岛海洋牧场是一个可持续的纯净的海底世界:扇贝、海藻、海胆、鲍鱼和海参,自成一套生态链,能够养分自给,水环境自滤,形成完整的生态循环。海洋牧场将渔业资源进行科技化、规模化、集约化的统一管理。通过人工的参与,让落荒的海洋生态得以修复,生物链条得以延续,海洋变成像大草原一样,在放牧的同时保证了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2015年,獐子岛通过MSC可持续渔业标准认证,成为中国首家获得世界最严谨的可持续渔业标准认证的企业。MSC认证条件非常严苛,被认为是世界上对野生捕捞和增殖渔场最严格和最科学的认证程序。

中国水产养殖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天然生态“基因”,让欧盟的“检察官”们看到了可持续健康发展的生态示范,这是成功复关的重要因素

市场——积铢累寸,全球布局

当“跨区域”成为生产力时,拥有可持续的大规模海域和先进的技术资源的企业,本身也成了稀缺资源。如果中国水产企业的未来是在实践各种可能性中衍生的话,欧盟复关为中国企业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在1997年前后,中国的水产养殖产业大多是小作坊式经营,企业只负责从农户手里收购成品,没有标准化的生产流程,质量难以保证,这也导致许多国家都以各类安全标准来建造非关税贸易壁垒。随着申请欧盟复关的开始,中国的水产养殖企业进行了十余年的探索,不仅将消费线扩大至国际市场,许多企业还把生产线延伸到了其他国家和地区。

在中国水产行业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许多规模大、科技水平高的国际型水产养殖企业。以獐子岛为例,除了并购和投资不少国内一流海洋食品加工贸易企业,建成国内最大规模的陆基大洋活品暂养基地来整合全球性渔业资源,獐子岛还发展了遍布全球的标准化管理海洋牧场,与海外十余家资源企业建立战略合作,陆续开通了朝鲜半岛、北美、日本的资源基地,先后在美国、加拿大、法国、香港、台湾、韩国、日本设立8家境外公司,并购了日本丰海通商90%股份,在北海道与中国市场之间贯通了一条水产贸易新干线,韩国渔业项目也已经获得韩国政府颁发的海参种苗生产渔业许可。

中国渔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全球渔业资源的日渐枯竭呈现出愈加鲜明的对比。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资料显示,自1970年以后,全球的贝类资源逐渐走向衰退,世界范围内可供开发的渔业资源正面临着过度捕捞的威胁。

在高度工业化的欧盟国家,人们几乎将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能快速获利的现代化大工业上,渔业作为一项比较传统的产业,长期的资源消耗量大,过度捕捞所带来的负面生态影响越来越严重,欧盟渔业已经从鼎盛时期走向衰落。

从国际扇贝市场来看,与美国、澳洲等其他区域相比,欧盟的扇贝价格高出约15%,是全球扇贝出口国竞相进入的高端市场。一方面是不断枯竭的海洋渔业资源,另一方面是长期食用海产品的生活习惯,一般的国家或企业很难满足这个年需求量约4万吨成品的全球最大的扇贝消费市场。

中国企业在全球布局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线,经过十几年的持续努力,生产理念的转变、技术的创新、模式的改革、资金的积累和市场的拓展,让中国水产养殖企业拥有了雄厚的基础去面对竞争激烈的全球市场。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张国范说:“欧盟复关十年的历程,不仅是扇贝的锻造,更是中国企业向国际化大企业发展的锻造,无论是技术更新还是企业管理,甚至是环境改善,都有提升和飞跃。中国企业还要继续前行,持续历练,持续‘过关’”。(记者彭科峰)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北方中纬高频雷达网发布首批科学探测结果 “双星计划”:开启中国空间科学新纪元
河西走廊内陆河出山径流研究揭示新趋势 金星缺水的原因,找到了?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