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林
作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第六批高等教育管理培训的学员,我在美国伊利诺伊大学、芝加哥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进行了为期21天的高等教育学习。这是我从教30年来,第一次较为系统地学习高等教育管理的课程,收获很大。以下是几点感受和建议:
Beckman交叉研究中心及公共平台建设
Beckman交叉研究中心是由美国著名生物医学方面企业家捐资建立的隶属于伊利诺伊大学的多学科交叉研究机构。该研究机构四个科研重点方向为生物智能、整体成像、人际智能互动、分子和电子纳米结构。该中心的研究人员来自具有合作需求的不同院系。
该中心运作模式是提供大型公共仪器设备对全校开放,实行有偿服务。参观时,我和一名来自西安交通大学、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后到该中心担任技术支持的研究辅助人员进行了交流,他说该中心设备管理人员本身不要求发表论文,任务很明确,就是为学校基础研究提供技术上的支持,确保了设备运行的顺畅和资源的共享。
它给我的启示是:尽管国内一些高校成立了交叉研究院并开始运行,但其运行机制与Beckman交叉研究中心还有很大的不同。例如,北航交叉研究院只是针对引进的人才从事研究工作,并没有服务和技术支持。那么,在未来的运行中,是否可以逐渐吸纳学校真正有学科交叉的人员到交叉研究院,开展强强合作?此外,能否逐渐增设对基础研究的支撑和服务,或建立一个为全校基础研究提供服务和支撑测试中心?
学生招生、培养过程和校友宣传
参观的几个学校都有荣誉校友墙和杰出校友的雕像,以不同的方式对取得成就的校友进行宣传,这是对后来的学生的一种激励和鞭策,也是对拟加盟该校的学子的一种吸引。
我国高校研究生招生时,过分强调生源来自“985工程”和“211工程”的比例。带着这个问题,我了解了美国录取研究生的有关事宜。我和伊利诺伊大学、芝加哥大学的朋友和做博士后的学生交流得知,录取学生面试十分重要,对于实验学科还兼有实验设计和动手操作,这样对拟录取者可以有相对较为全面而综合的了解。
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挖掘人的潜能。因而,我们录取研究生应该重视候选人的综合素质和潜能,而不应该人为地按本科“985工程”和“211工程”来衡量取舍。目前的状况,有可能会把一部分非“985工程”和“211工程”学校的具有较大潜能的学生排除在外。我们的成效更应体现在如何把这些学生的潜力挖掘出来,把他们培养成和本校生源或“985工程”和“211工程”生源一样甚至更优秀的科研人才!
教育授课及教学质量的评价
国内高校的评价体系过分调科研成果的权重,忽略了教学这个担任教授的充要条件。而使很大比例的教师不重视教学,尤其是研究生教学更是出现师生皆大欢喜,部分授课老师给全优成绩的状况。
问题的弊端在于教学环节缺少平时考核的积累,而仅靠期中/末考试成绩衡量学生学习成效;没有实行考教分离,教师自己授课、自己出题并批卷,这种状况不利于对教师教学效果的考核,更不利于对学生是否掌握了大纲所要求的内容作出评价。
我建议,在各个试点学院建立科学、完善的教学质量评估机构;率先实行对学位课课程的考教分离工作,打好学生的基础,并逐步推广到专业课程;完善助教制度,发挥老教师的传承作用。
人才引进和现有人员的考核与晋级
美国大学引进人才的Tenure track制度值得我们借鉴。伊大引进教师主要是为了课程教学,而非单纯为了提升学校在某一科研领域的影响力。我们与国际的接轨应该是对国外没有正式教职位置的人员,引进时从Assistant Professor做起。学校可以先提供相对高的待遇和必要的前期支持,待引进人员在圆满完成了签订合同承担的教学、科研和学科服务等任务的前提下,再晋升职位。
目前,很多连课都没有上过的引进人才,直接获得教授岗位,真正希望他们去讲授课程时,尤其是全英语教学的时候,得到的回答是:“我上不了!”让他们自己尴尬。
我认为,可以给新引进人才高的待遇,但不必要马上给予教授的学衔。不然,过上5年,中国的教授在外国人看来将基本上没有含金量。如此拔苗助长的引进模式,不仅仅会造成教学质量的滑坡,且因少量人员的引入,影响了老教工的积极性。
美国大学对教授的要求是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三个方面。某一方面有侧重是可以,但另外两方面也得很强,只有单方面强一般是不会晋升的。我建议晋升教授的决定性标准是必须符合教授的所必须承担的教学、科研及服务的三个职责。
现有人员和人才引进后的晋级标准
教师的国际交流是扩大视野的重要途径。目前,我们学校教师职称晋升要求有1年以上的出国经历,但如何实施值得商榷。学校层面对出国进修应该确定一个基本标准。建议须首先在本岗位上至少满三四年以上,且业绩评价良好,有望在近期内晋升者方可以申请;经评议批准后,以学术访问的方式,出去交流学习一年。这样既可防止教师扎堆出国,保证教学工作的相对稳定和质量,又可有效地杜绝流于形式,浪费国家经费,甚至少数人的不佳表现对学校和国家造成负面影响的现象。(作者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
《中国科学报》 (2016-03-17 第7版 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