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婉珍常劝一些焦躁的年轻人:“要想成功,必须抛却功利心。不论做学问、做人,都不要太功利,不要太浮躁,要顺其自然,从点滴做起,功夫到了,自然会积涓流以成大海。”“年轻人要懂得宽容,与人交往时要知道合作的重要性,这样才能团结别人、融入集体,共同努力。”宽容、豁达、有原则、有远见、淡泊名利,正是她这些优秀的品质,把一大批志同道合的同事、学生团结在一起,形成了异常有战斗力的科研团队。
■褚小立
陆婉珍(1924年9月29日~2015年11月17日)
祖籍上海川沙县,1924年9月29日生于天津。1946年重庆中央大学化工系大学毕业,1949年获得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化学硕士学位,1951年获得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化学博士学位,并于1952年至1953年在美国西北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1953年后期,在美国玉米产品精炼公司任研究员。1955年回国后,历任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分析研究室主任、院副总工程师、总工程师、学位评定委员会主任等职务;曾任全国妇联五届执委会委员、中国石化水处理技术服务中心主任、中国石化集团公司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顾问。1983年获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1991年被国务院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出身名门的大家闺秀
陆婉珍1924年9月29日出生于天津市,祖籍上海市(原江苏省川沙县)。陆婉珍的父亲陆绍云是一位留学归国的纺织实业家,也是我国著名的纺织技术与管理专家。父亲的一言一行对年幼的陆婉珍产生了许多潜移默化的影响,例如科学救国的思想和以人为本的企业管理理念等。陆婉珍的母亲出身于常州当地的一户望族人家,受过良好的高中师范教育,知书达理,不但没有裹脚,还写得一手好毛笔字。陆婉珍的幼年大半是由祖母照管的,祖母天性善良,性格温婉,尽管没读过书,却是一位颇有见识的女性。她对孩子十分慈爱,几乎不发脾气。祖母一生十分勤俭,所有日常生活也从不要人帮助。从祖母身上,陆婉珍感受到了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智慧和哲学,祖母所秉承的反对过度极端,主张对任何观点都采取“既不可不信,又不可全信”的中庸之道,给年幼的陆婉珍留下了极其深刻的思想烙印。祖母和母亲身上所具有的中国传统女性的优秀品德一直留在陆婉珍的脑海里,使她终身受益。陆婉珍一生生活俭朴,她淡泊名利,温和儒雅,为人正直的性格多半是这样的身传言教中逐渐培养起来的。
陆婉珍在重庆南开中学完成了初中和高中学业,接受了系统全面的素质教育,这对她青少年时期的身心健康成长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她具有的优秀素质和很强的学习、工作能力,并一直坚持的爱国强国的思想,都与她在南开时期所受到的全面素质教育有着渊源的关系。陆婉珍每每回忆起在南开中学度过的愉快时光,总是说中学阶段是一个人受教育过程中承上启下的很重要的时期。
1942年夏,陆婉珍以优异成绩考取了重庆中央大学化工系。陆婉珍在中央大学化工系幸运地遇上了杜长明、张江树、倪则埙、赵廷炳、高济宇等学界一流的老师,以及当从国外归来的年经学者时钧老师,这些名师的启发与训导使陆婉珍奠定了扎实的化学和化工功底,还使她接触到了学术领域前沿的课题,引发了她对化学科研事业的早期兴趣。抗战时期的重庆中央大学,虽然生活条件艰苦,但受多位名师的言传身教,42级化工班的莘莘学子在科学专业知识方面打下了异常扎实的基础,在工程技术方面也受到了非常严格的训练。加上个人的聪明才智和刻苦奋斗,在日后的求学和工作中,这个班级的同学都非常出色,有四位成为了中国科学院院士:闵恩泽、楼南泉、陆婉珍、梁晓天。
1947年初,23岁的陆婉珍作出了一个让家人十分震惊的抉择,她不顾家人和亲友们的良言相劝,执意只身一人赴美国求学。好在父亲眼界开阔,没有拦她。最放心不下的是一直疼爱陆婉珍的祖母,在老人眼里美国是那样的遥远。临行前,祖母送给她了一个金戒指,说:“你这次远行,可能再也见不到我了,这点东西也许当你在远洋那边无助时有用。”五十多年后陆婉珍提起这件事,也感慨地说:“想想,我那时的胆子还是够大的。只想读书,就去闯美国。”这一年,陆婉珍通过考试取得了公派留学的资格,并收到了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的入学通知书。经过1个多月的海上航行,1947年9月,陆婉珍来到了位于美国芝加哥郊外的伊利诺伊大学。
在美国,陆婉珍先后在伊利诺伊大学取得硕士学位、俄亥俄州立大学取得博士学位,并于1952~1953年在美国西北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随后,在玉米产品精制公司任研究员。在美国期间,陆婉珍有幸聆听了气相色谱创始人、诺贝尔奖获得者马丁(A.J.P. Martin)教授的学术报告,马丁从液—液色谱到气—液色谱的研发历程让陆婉珍深深懂得,科学研究工作既长又苦,而且一项研究成果很可能要过很久才会体现出其经济和社会价值。在美国玉米产品精制公司,陆婉珍对企业研发有了深入了解。企业为获取高额经济效益,就必须通过先进的科技手段不断开发出新产品,研发的产品不仅要紧贴市场需求,还要重视个性化产品的开发。美国企业对产品品牌以及研发过程中的知识产权的重视程度也给陆婉珍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这些理念在美国学校里是很难学到的,但对陆婉珍回国后的工作却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陆婉珍一直认为这是她留学美国八年最大的收获。
我国石油分析学科的开拓者
陆婉珍热爱祖国,1955年10月,她与丈夫闵恩泽毅然放弃在美国的优越生活和科研条件,克服重重困难辗转香港回到祖国。1955年底,陆婉珍被分配至石油部石油炼制研究所筹建处,具体负责油品分析研究研究室的筹建工作。从那时起的半个多世纪里,陆婉珍便一直从事与炼油和化工有关的分析工作。随着筹建工作的深入开展,陆婉珍逐渐认识到,她的任务就是建立一个能够对石化产品及各种催化剂、添加剂进行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的平台,这需要延揽高素质的人才和引进高水平的仪器设备,还需要有针对性地开发高效的分析方法。于是,陆婉珍千方百计从人员培养、仪器购置、项目安排等诸多方面同时入手,在短短几年时间内建成门类较为齐全、人员配套完整的分析研究室。
根据学科和任务情况,陆婉珍在石油分析研究室内相继组建了原油评价、重油组成、轻油组成、气体组成、光谱分析和元素分析等课题组,搭建起了较为完整的油品分析技术平台。从上世纪60年代初开始,在分析研究面向经济建设和分析为工艺和生产服务的思想指导下,该平台在喷气燃料会战、配合“五朵金花”炼油技术的研究开发,以及原油加工方案的制定等重大科研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保障这些技术的顺利完成和实施立下了汗马功劳。上世纪60年代,陆婉珍亲自参加我国第一套自行设计的催化重整工业装置在大庆开工和我国第一套流化催化裂化工业装置在抚顺开工,主持分析工作。她利用气相色谱技术发现并解决了我国第一套催化重整工业装置开工期间遇到的重大产品质量问题,为装置的顺利投产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在此基础上,她主持编制了《近代仪器分析在石油工业中的应用》《重整分析方法汇编》和《石油化工分析方法汇编》等著作。
由于石油化工样品的特点,气相色谱技术从一诞生就与石油工业有了不解之缘。1979年,国外发表的一篇制作石英毛细管柱的报道,引起了陆婉珍的高度关注。与传统的玻璃色谱柱相比,石英色谱柱具有无可比拟的优点。多年的色谱研发工作经历让陆婉珍意识到,这是一项有前途和实际应用价值的技术,将会给色谱技术带来一场重大技术革新。1979年5月中科院兰州化物所的俞惟乐研究员去西德参加国际第三届毛细管色谱会,带回了一段石英毛细管色谱柱给陆婉珍看。这根实实在在的小柱试样让陆婉珍感受到石英毛细管柱的时代已经到来了,必须组织我国的科研人员基于自己的技术实力研发这种色谱柱。1980年,陆婉珍带领科研人员在我国首次开发出了弹性石英毛细管色谱柱,这是我国气相色谱技术发展的一个里程碑。随后,针对复杂炼厂气和汽油中不同烃类组成,她又指导研究生研制出了多孔层毛细管柱和填充毛细管柱,为我国重大新型炼油工艺的开发及时准确地提供了分析数据。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她带领科研人员解决了液相色谱中定量检测的问题,可对分离所得的各类烃类直接进行定量分析,之后又在液相色谱柱研制方面做了大量有创新性的研究和应用工作。
原油评价是石油炼制加工流程研究的“龙头”,是炼油科研工作的基础,因此,其位置和作用是极其重要的。陆婉珍长期主持我国原油评价工作,逐步建立了完整的原油评价体系,并对我国发现的各种原油进行了科学系统的评价,组织汇编了8册《中国原油评价》。这些系统、完整的评价数据为合理利用我国原油资源发挥了重要作用,被列入国家重要科技成果。结合原油评价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她指导科研人员和研究生开展了具有前瞻性和实际意义的基础研究工作。对于原油及其馏分油中的非碳氢元素定量分析问题,成功研制出电量法测定硫、氮、氯、水、盐和痕量砷的分析技术,为工艺过程的控制作出重要贡献,在国内各大炼厂得到推广应用,填补了我国的技术空白,其中的不少方法都具有创新性,处于当时国际先进水平。
1991年9月11日,国际石油炼制和石油化工学术会议暨展览会(Interpec China 91)在北京召开,这是中石化成立以来举办的首次大型国际学术会议,500多名著名的中外学者、专家与会,陆婉珍受邀作了题为“Evaluation of Chinese Crudes(中国原油评价)”的报告,系统回顾、总结了中国原油评价走过的近半个世纪的历程和成绩,尤其介绍了我国新疆原油资源情况及其性质特点,受到了与会代表的广泛肯定。在这次会议上,陆婉珍自豪地告诉国外友人,中国凭借自己的技术实力已经建立了从天然气到渣油的整套组成和性质分析方法,其中不少方法都有一定的创新性。这一年的年底,陆婉珍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化学部)学部委员。
上世纪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中期,结合石油化工中各类添加剂及助剂的需求,陆婉珍综合应用各种分析仪器研究其组成对使用性能的影响。为解决渣油催化裂化中重金属污染催化剂引起的中毒问题,她担任金属钝化剂矩阵组的协调人,从组成及结构出发,协调钝化剂的研制、评定、工业生产、质量控制、推广工业应用和售后服务,取得了可观的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为解决炼厂循环水系统的结垢、腐蚀、菌藻生长等问题,她组织研究了各类水处理剂的组成与性能间的关系,主持研制出了RP-51等多种水处理剂,为提高工业水处理水平,保障炼油和石油化工装置安、稳、长、满、优运转作出了贡献。
我国近红外光谱技术的领路人
1994年,71岁的陆婉珍独具慧眼,决定组建一支新的研发团队,开展一项新型分析技术的研究工作,即在当时很多人并不看好的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凭借对油品的认识、炼油工业对分析技术的需求,以及对光谱结合统计学理论的掌握,她认为近红外光谱是一项极具发展和应用前景的技术,尤其是在石化分析领域,极有可能掀起一场分析效率的技术革命。
尽管当时国外已有较为成熟的近红外光谱仪器,但由于该技术的特殊性,陆婉珍经过深思熟虑,还是决定基于国内的研发力量,开发成套的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她根据当时国内仪器研制水平和实际应用需求,确定了固定光路结合CCD检测器的仪器研制方案。她组建了研发团队,采用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方式,完成了该技术必备的硬件、软件及油品分析模型的研究和商品化,研制出了成套的实验室型和在线型近红外光谱仪,并在蒸汽裂解、催化重整和汽油调合等工业装置得到了实际应用,为炼厂的先进控制和优化控制系统及时、准确地提供分析数据,给企业带来了可观的收益。如今,在她的指导下已建成了包括原油在内的较为完备的油品近红外模型数据库,不仅用于炼油企业,在国防建设上也得到了应用。目前,该团队已申请发明专利50余项,发表国内外学术论文近百篇,出版6本专著,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十余项。
陆婉珍是我国公认的近红外光谱学科的创始人之一和我国近红外光谱技术的领路人。为推动近红外光谱技术在我国的发展,她培养近红外光谱专业研究生、撰写综述性论文、组织编写近红外专著、倡议召开全国性学术会议、领导成立近红外光谱学会、召集筹备香山科学会议、设立近红外光谱奖项,处处体现出一位科学家的远见卓识与智慧。陆婉珍胸怀宽广,只要有利于我国近红外光谱事业发展的科研项目、奖励、出版基金和学术活动,她都欣然推荐,她用实际行动影响并团结着广大近红外科技工作者。陆婉珍还做了大量的技术咨询和顾问工作。她高瞻远瞩,传授知识从不保守,深受近红外同行的尊敬与爱戴。
在近红外光谱研究中,陆婉珍主张“研以致用、以用促研”,她总是告诫慕名而来的拜访者,研究基础理论本身不是目的,研究的目的是开发用于生产实际的新技术和新产品,从而促进生产力的更大解放。陆婉珍情系国产分析仪器,崇尚“工匠精神”,她生前曾多次表示,愿意出资设立分析仪器研制方面的奖励基金,鼓励更多有才华的人把分析仪器的关键器件做精做透。今天,我国在近红外光谱技术研发和应用领域呈现出的欣欣向荣局面,与陆婉珍的辛勤开拓和耕耘是密不可分的。
淡泊名利 豁达人生
陆婉珍在起起伏伏的人生修炼过程中,一点一滴地积累着坚韧与坦然,心胸豁达、宁静淡泊逐渐成为了她生活和工作中最基本、最自然的人生态度,微笑也自然成为了她的日常习惯。1971年,陆婉珍被下放到湖北潜江五七干校劳动,面对身体和精神的双重磨难,陆婉珍没有抱怨,处处体现着一种胸怀坦荡和淡定从容的精神风貌。豁达也是健康长寿的养生要诀。1986年,陆婉珍被查出患了肾癌,但她并没有胆怯,而是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她对前来看望的领导和同事们说,“切了一侧肾,我还有另一侧呢,没什么大碍。”在以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尽管经常感觉腰部不适,但在生活和科研工作中她仍保持着从容淡定的心态。为了不让家人和同事有思想负担,陆婉珍丝毫未流露出任何的不适“迹象”。科研和日常工作都没有受到影响,很多人都感到“不可思议”。2001年,陆婉珍又被查出患了肺癌,可她依然是遇险不惊,处之泰然,大家看到的还是她习惯的微笑。经过半年的治疗,她又一次成功战胜了病魔。
虽然子女不在身边,但陆婉珍家里却常常是笑语不断、高朋满座,胜友如云。陆婉珍喜欢亲朋好友、学生、同事来家做客,她起身相迎,挨肩而坐,清茶一杯,谈笑风生。跟学生们、青年人谈天说地、海阔天空是两位老人最开心的事。从股票到CPI,从奥巴马到萨科奇,从春节晚会到诺贝尔奖,从色谱到光谱,从油品到催化剂……年轻人都喜欢听听他们的见解。而年轻人的一些观点,也常给他们带来思索和快乐,仿佛自己年轻了许多。陆婉珍很理解如今的年轻人,她说:“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生活环境,想法不同是自然的,不必斤斤计较,要相互平等地交流。”在她心里,学生如同自己的孩子。正是在这种平等交流的过程中,年轻人学会了如何做人,如何做学问。她强调:“要乐于做铺路石,把机会让给年轻人,让他们脱颖而出。”为了年轻人的待遇和前途,她也“争”,甚至跟人家去吵。但她自己从不为名和利去争,陆婉珍一生鲜有几个高级别的奖励,大都是部级的二等和三等科技进步奖,且以三等奖居多。对此,陆婉珍常以淡泊豁达的态度处之。
她也常劝一些焦躁的年轻人:“科学成绩是常年的累加,而不是一朝一夕的辉煌。年轻人要在大环境中找到自己安身立命的地方,不要为了追求某些不值得的东西花太多的精力。” “要想成功,必须抛却功利心。不论做学问、做人,都不要太功利,不要太浮躁,要顺其自然,从点滴做起,功夫到了,自然会积涓流以成大海。”“年轻人要懂得宽容,与人交往时要知道合作的重要性,这样才能团结别人、融入集体,共同努力。”宽容、豁达、有原则、有远见、淡泊名利,正是她这些优秀的品质,把一大批志同道合的同事、学生团结在一起,形成了异常有战斗力的科研团队。
陆婉珍淡泊名利、乐于助人。她全力支持丈夫闵恩泽院士拿出积蓄在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设立“闵恩泽科技原始创新奖”、在四川省立成都中学设立“闵恩泽奖学金”,与中国石化、中国工程院联合设立“闵恩泽能源化工奖”,面向全国奖励在能源化工领域作出突出贡献的优秀科技人员。
斯人未远 精神永存
2015年11月17日凌晨2时,陆婉珍在家中走完了辉煌的一生,平静安详地离开了我们。陆婉珍骤然谢世,走得坦荡、自然,但噩耗传来,却给每一位熟识她的人留下了无尽的悲伤和永不磨灭的追忆。11月21日,陆婉珍的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殡仪馆举行,上千位来自石油化工、分析化学以及仪器仪表等领域的社会各界人士冒着雨雪前往北京八宝山送别,深深悼念这位为中国分析化学和石油化学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
陆婉珍尽管离开了我们,但她的精神永在,教诲长存。她对事业的热爱,对科学执着的探求精神,对工作认真负责、鞠躬尽瘁的优秀品格,将永远留在我们心中。“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陆婉珍院士最后的“新青胜蓝惟所盼”的心愿将时刻激励我们前进,她留下的事业将永无止境。
(作者系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1948年在伊利诺州斯普林菲尔德市
▲国际近红外光谱杂志(JNIR)为哀悼陆婉珍院士出版的专辑
▲1952年与闵恩泽在美国
▲2005年参加博士学位授予仪式
应做有科学精神的人
■陆婉珍
一旦有了科学精神的武装,大家会更自觉地学习科学知识,树立科学观念,掌握科学方法。研究生训练就是要使就学的同学进入这种反复循环的提高,这也是研究生教育的成绩。
科学精神的内涵十分丰富,但总结起来不外乎德、智、体、美四个方面。
一个有着科学精神武装的人,必然会理解人类社会有着一定的道德原则,这些原则是正直、诚信和理性。只有大家都按这样的标准处事,社会才会有序地前进。
一个有着科学精神武装的人,必然会知道我们必须继承前人的成果,不断探索、创新,并在探索过程中必须学会格物致知。分时、分阶段地去探索不同的目标,并及时做好归纳与总结。
一个有着科学精神武装的人,必然会理解身体是为人类服务的最基本的条件。同时万物都是在不停地运动中,包括我们的肉体,因此我们要注意各方面在运动中的平衡,任何疾病都是人体不平衡的结果。
一个有着科学精神武装的人,自然会理解在空间中存在着最完美的线条、声音和色彩。这些线条、声音和色彩,有时需要我们去创造,有时需要我们去俘获。但只要它们显现在眼前,就使我们感到赏心悦目,身心恢复平衡。
《中国科学报》 (2016-03-07 第8版 印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