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振声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6/2/22 10:29:04
选择字号:
李振声:借一号文件东风,总结盐碱地治理经验

 

■李振声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实施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加大科技支撑力度,加快改造盐碱地”,回顾中国科学院近年来在渤海粮仓方面的工作和努力,笔者很有感触。

渤海粮仓治理难度很大,是近二十年来中科院啃下来的一个硬骨头,的确是经历了很多困难,最后才有了这样一些经验,也产生了实际的效果。

据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结果,盐碱地面积约为5.25亿亩,其中可以开发利用的约2亿亩,可以集中连片治理的有5个区域。

中科院曾经在两个区域(黄河下游与环渤海滨海盐渍土区域)进行长期系统治理研究。老一代科学家南京土壤所熊毅与北京地理所黄秉维从上世纪60年代起在黄河下游盐渍土区域——分别在河南省封丘县与山东省禹城县建立试验站进行盐碱地试验、示范与推广工作,并总结出以土壤改良为主的综合治理措施(主要是通过井灌渠排,降低地下水位到3.5米以下,土壤就可彻底脱盐,变成粮田),并总结出“点片面、多学科、长期干”的经验。

到80年代,在国务院领导考察后,作了充分肯定,并决定在黄淮海平原全面推广和实施盐碱地治理,为我国粮食增产作出了重要贡献。

随后,中科院组织了环渤海低平原盐渍土区域盐碱地治理的研究。这个区域与黄河下游盐渍土区域的情况不同,是环渤海(包括山东、河北、天津、辽宁)地区海拔20公尺以下的低平原,大部分区域土壤地下水位高(地下水埋深1~3米)、含盐量高(0.3% ~0.6%),地下水埋深无法降低到3.5米以下,因此土壤无法彻底脱盐,特别是春季返盐期对小麦危害严重。

因此,我们采用以推广耐盐小麦、玉米品种为主,结合土壤结构快速改良与微咸水灌溉等综合治理措施。耐盐的“小偃麦”品种“小偃81”“小偃60”等(其野生植物亲本植物长穗偃麦草,来自于原产于美国犹他州盐湖城的盐碱地),比原来的当地小麦品种增产10%~30%。这个区域有4000万亩中低产田和1000万亩可开垦的盐碱荒地,合计5000万亩,预计到2020年可增产粮食100亿斤,取名为“渤海粮仓”。

科技部与中科院在2012年正式确立这一项目,2013年启动,以中科院河北南皮试验站长刘小京、山东禹城试验站站长欧阳竹为首的团队与地方科研院校科技人员联合,在地方政府领导与支持下实施,至今已增产粮食30亿斤。在“渤海粮仓”地区,我们有河北省南皮县和山东省无棣县两个示范基地县,他们的经验也许对其他地区盐碱地治理也有借鉴作用。(作者系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报》 (2016-02-22 第7版 观点)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预见未来:“天关”卫星“前传” 跨能量尺度原子核结构研究获突破
我国地震工程领域首个国之重器通过验收 遗传分析追踪潘多森林的进化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