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行勇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5/8/12 9:23:49
选择字号:
“苜蓿—玉米”轮作体系改良盐碱地

 

杨云贵摄

本报讯(记者张行勇)进入8月以来,三秦大地的天气普遍进入大伏天的“烧烤”模式,但在处于陕西关中东部的大荔县莘村,陕西爱德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的现代技术型农民职工在流转的两块6000多亩玉米地里操作10台现代化的玉米青贮收割机,收割着一望无际的青贮玉米,而地头的十几辆卡车已装满切碎的玉米秸秆整装待发,将直接运输到合阳、西安、周至、泾阳、山西、内蒙古等地奶牛场。

“玉米亩产4吨,来地里收购268元/吨,我们送奶牛场380元/吨。这些青贮玉米销量很好,很多人在种植初期已经向我们预定。过两天地里玉米收获后,我们就种上苜蓿,恰好在秋季,是苜蓿种植的最佳时期,到入冬前苜蓿有3个月的生长期,能安全越冬,苜蓿一年的收益还要好些。”企业负责人说。

数年前,姚新建承包流转这片黄河滩盐碱地后,在中科院水保所、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程积民推荐、指导下,采用创新的“苜蓿—玉米”轮作生物改良技术体系,不但盐碱地得到改良和渭河滩头区环境得以有效改善及帮助净化了水质,而且企业也获得显著的经济效益,成为当地农业发展的龙头企业。

《中国科学报》 (2015-08-12 第6版 科研)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预见未来:“天关”卫星“前传” 跨能量尺度原子核结构研究获突破
我国地震工程领域首个国之重器通过验收 遗传分析追踪潘多森林的进化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