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文静 赵广立 来源:科学网 www.sciencenet.cn 发布时间:2016/12/1 20:00:59
选择字号:
歪瓜裂枣并非越丑越好


在都市的钢筋水泥里呆久了,人们对“原生态”的生活方式更加向往,衣食住行,都想返璞归真。于是,各种标有原生态标签的产品也纷纷出现。最近,一些以“丑”为卖点的水果也得到了不少人的青睐。歪瓜裂枣,越丑越好,越丑越原生态,越丑越放心。真的是这样吗?

热销的丑苹果

最近,北京市民小赵赶了一把时髦,认购了一棵树。

原来,他是在某社交网购平台上花了不到一千元,认领了外地的一棵苹果树。认领后就可以按时提取这棵树上的苹果。商家承诺,坚持采用自然农法种植,不打蜡,不催熟,生物防虫,承诺买家收到的每一颗苹果“都是来自大自然的馈赠”。

小赵动了心,觉得这是真正原生态的水果,于是认购了一棵树。在该平台的交流群里,“果园负责人”经常与买家互动,不断晒出宣称是“甜爆了皮”的裂皮苹果和“甜在心里”的水心苹果,并专门销售这些苹果给群里的人,不对外,号称“只给懂的人的福利”。

记者收到小赵发来的在该群里被美其名曰“开口笑”的一张图片,只觉这只苹果“笑”得有些诡异。

如今在网络销售平台上,这种丑苹果并不少见。

点开淘宝网上一个专门卖裂皮苹果的商家,宣传语写着,“裂果红富士,这样的果子非常好吃,糖心率达到80%,酸甜可口,果实个头大,和正常果实储存方式一样”。客服说,苹果不打农药,不会因为有裂纹,就会有不好的东西进去。

还有一些商家写着:“自家种植名副其实的糖心丑苹果,你可知道吗?越丑越好吃!你可千万不要以貌取它哦!”

皮裂、糖心竟是病

苹果表皮为何会裂开呢?中国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研究员、研究了一辈子苹果的汪景彦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苹果表皮有裂口是生理上的不正常。“如果苹果种植前期干旱,后期雨水多,苹果就容易裂口。另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缺钙。如果两个苹果贴在一起,雨水蓄积其间长时间不能散去,也会导致裂果。”

另外,现在市面上销售的冰糖心苹果其实也是一种生理病害。“冰糖心苹果其实是得了水心病。”汪景彦说,“得病原因也是严重缺钙,土壤、果树里缺钙都会有影响。这样的苹果口感上比较甜,受到不少人的喜爱,很多日本人喜欢在中国购买冰糖心苹果。”

汪景彦表示,虽然冰糖心苹果是由于生理病害引起的,但除了不耐储藏之外,食用起来对人并没有什么坏处。反而是表皮裂开的苹果,需要多加注意。

“苹果裂皮之后,有一些果肉会暴露在外面,这样更容易感染病害,导致烂果。如果种植时不套袋子,又直接接触农药,农药就容易进到果肉中。这种裂皮苹果更不耐藏,购买之后几天内必须要吃掉。裂皮苹果容易失水,失水就会干缩,也就是常说的不脆了。有的裂皮苹果里面会变黑,这是褐变,褐变多了就会变苦,这样的苹果就不要吃了。”汪景彦说。

原生态只是张“情怀牌”

小赵认购苹果树,是出于对原生态生活方式的向往。其实这也是如今不少人的想法。在淘宝网上一些丑苹果销售页面的宝贝评价中,“原生态”“纯自然”“小时候的味道”“情怀”等字眼经常出现。

水果越丑、越土就越原生态?对此,汪景彦直言:“这有点瞎扯。优质果卖价高,吃起来也好吃,歪瓜裂枣发育不健全,肯定不好。我们还是要购买正常的,长得均匀的苹果,而不是仅偏信商家的宣传。”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副研究员范蓓表示,我国现有的安全优质农产品公共品牌包括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没有“原生态”农产品这一概念和标准,这种说法属于一种营销手段。

苹果等水果的保鲜,一般要求外皮完整无破损、无病虫害,合理的使用保鲜技术,如打蜡等,不仅能够延长果品的贮藏期,让大家可以吃到远距离运输的水果,而且还能较好地保持住果品的品质和营养,是现代产业发展不可或缺的技术支撑。‘歪瓜裂枣’在这一点上并无优势可言,并且如果因病虫害导致其形象外观‘丑’,其食用品质也应重新评估。”范蓓说。

现在大家谈农药色变,有人甚至认为完全不用农药、化肥就一定好。对此,范蓓表示,国家有专门针对食品中农药残留的国家标准和农药合理使用准则,都是在科学评估的基础上制定的,按照标准规定合理使用农药、化肥的农产品完全可以放心食用。而纯天然的产品也并非完全没有食用风险,有一些植物本身就含有生物毒素。

“舌尖上的安全”

不仅是裂皮苹果,很多原生态食物都受到人们的热捧,包括曾经在美食纪录片中出现过的土榨菜籽油、深山野蜂蜜制成的酥油蜂蜜等。这些用传统加工方式制作、带着乡土气息的食材获赞安全、健康,也带旺了不少各类产地直销的“原生态”食品的网购潮。

在广东药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系主任王晓波看来,真正的生态食品,除了让食材按季节及生长规律、不添加化学农药等物质自然生长之外,生长环境相对洁净、低污染也很关键。要进一步加工、储存、运输到各地的消费品,不通过人为采取任何现代工业化食品的加工手段,如何保鲜、保质也是个问题。

“我认为在追捧‘舌尖上的美味’的同时,追求‘舌尖上的安全’同样必不可少。”王晓波认为,人们在追捧原生态食品的同时,无形中也对一些以现代工业化生产加工的食品产生误解,以为加工食品就不如原生态的健康、安全,其实应区别对待。

比如,在整个生产、加工、运输的环节中,一些强调“尊古法制”、产地直销的“原生态”食材乡味十足,能满足人们的口感需要;但若未经检测,产地是否真的无污染、产品食用安全是否合格,确实得打个问号。一些生产和加工、运输过程未经检测、没有安全保障的乡土食材,“原生态”很可能只是种美好的愿望,是商家迎合消费者心理的一个噱头而已。

“目前我国对食品安全的问题还是比较重视的,只要是符合标准加工生产的食材,食品安全都是有保障的。”王晓波称,“相比而言,对于拿不出合格食用证明的‘原生态’食材,即使口感、味道再好,安全性也未必高。偶尔尝尝也就罢了,不必太过迷信,更无须盲目推崇。”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研究或摆脱光子时间晶体对高功率调制依赖 利用量子精密测量技术开展暗物质搜寻
天文学家找到最小恒星了吗 问答之间 | 如何开展科研之路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