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芸 来源:科学网 www.sciencenet.cn 发布时间:2016/11/24 22:14:09
选择字号:
我们为何要向太空出发

 

2016年是中国航天发射非常密集的一年,随着天宫二号、神舟十一号升空,长征五号首飞,知乎上的问题:“‘登月无用,不如拿来改善民生’的说法有道理吗?”,再一次被热烈讨论,一千多个回答中网友“太空精酿”一条不足500字的回答,赢得最多点赞。

此回答大意如下:600年前,我们拥有世界上最大的舰队。但当时中国人认为探索海洋无用。我们失去了海洋……100多年前,我们错过了陆地;80多年前,我们曾失去过天空……现在有人告诉我们,那个全人类都只认识了一万万万万万万万万万分之一的太空没啥意义,别费钱了吧?我们还要失去更多么……

满满的热血与情怀!不过说服力还是差那么一点点。如果你需要用满满的科学干货说服自己——我们为何探索太空,不妨读读科学出版社刚刚出版的图书《筑梦天宫:从万户飞天到中国空间站》。

《筑梦天宫》由中科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和新华社联合打造。中科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20余年来负责我国载人航天等重大科技工程空间应用系统方面的总体管理和技术集成工作,“委托新华社特稿社创作,保证了图书的科学性与可读性,记者进到一线与科学家们朝夕相处,拿到了最前沿最鲜活的资料,加上记者手快的职业特点,这本12万字的图书从创作到面世只有四个月。”该书策划、科学出版社科学人文分社社长侯俊林介绍说。

记者写作真诚又不失幽默。我们为什么要探索太空,因为“宇宙那么大,我想去看看”,这是人类的梦想;因为地球脆弱与渺小,要寻找替代品“第二个地球”,这是远虑;因为航天技术突飞猛进,人类进入宇航时代,中国不能缺席,这是现实。

在铺陈了梦想与现实原因后,图书进入更有说服力的章节第三、四、五章——科学家究竟要在天上做什么?这部分以今年9月15日发射升空的中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空间实验室天宫二号为重点,呈现空间科学实验的无穷魅力。

天宫二号属于空间实验室,是空间站的前身。空间站这种绕地球运转的空间平台,对地探测和对太空探测有极大优势,同时能提供长期的微重力环境,可以开展大规模的空间科学研究,从遥远的未来看,它还可以扩大规模,作为太空永久性居住区。

这次天宫二号搭载了14项实验项目。拿到了登上天宫二号的“入场券”的有液桥热毛细对流实验、伽马暴偏振探测实验等实验项目,宽波段成像光谱仪、三维成像微波高度仪等应用项目。

虽然这些实验和仪器的名字古怪到读都读不顺溜,但图书却晓畅明了地将它们的原理、意图、作用一一道来。譬如液桥热毛细对流实验,首先说明“液桥”即液体的桥,孩童时代在浴盆里玩耍,把两个沾满水的手指并拢再轻轻拉开,指间的小液柱就是液桥。把液桥大费周章搭到太空去,是因为在太空微重力环境中液桥会产生热毛细流动。弄清楚热毛细对流问题对实际工业生产中提高结晶晶体的质量有重要意义。所以不远万里到太空完成实验绝对不是浪费纳税人的钱。

侯俊林说:“一本优秀的科普图书,不能仅仅只有科学知识,特别是网络时代,要想知道这些,百度一搜大把都是。所以在《筑梦天宫》中设计了‘人’这一章,让这本科普书更有人文感召力。”从事天宫二号工作的科学家什么样?“天宫与空间站背后的科学家”里介绍了四位科学家代表张双南、刘亮、纪家奎和郭丽丽。张双南,身兼天宫二号伽玛暴偏振探测仪和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两个重要项目的首席科学家,喜欢就着咖啡吃油条,研究黑洞也研究美女为什么那么美,有时还为引力波或者量子纠缠写写诗。回答有人问他“研究黑洞有什么用”时,他会说,“我不知道,但是我想搞明白这个问题。科学的目的是刨根问底”。而43岁的女科学家郭丽丽,在夜以继日的工作中,力求做到工作和家庭的平衡,她并不希望被树为“舍小家顾大家”的典型。她会带女儿参观自己的工作,让孩子认同支持自己,也会有时间就陪孩子玩K歌游戏、谈论一切关于爱情和友情的话题。确实,看到这样人情味儿十足的科学家,更让人平添一份对科学的向往,做科学不仅伟大,也很有意思呢。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固体核磁共振新进展! 新生开学,导师:8点要做,3点不要做
3颗火山玻璃珠证明月球1.2亿年前仍活着 实验室培养干细胞或成为癌症治疗突破点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