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到该打什么疫苗,大到肿瘤的精准治疗,可以说几乎所有疾病都与一个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便是一百多年前发展起来的现代免疫学。
近日,在由中国免疫学会举办的第十一届全国免疫学学术大会上,记者观察到,在国际免疫学研究飞速发展的背景下,于四十多年前从微生物学中独立并发展起来的中国免疫学,正努力瞄准世界发展步伐。
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
“你能相信吗,我也在玩儿微信。” 美国科学院院士、美国耶鲁大学医学院教授理查德·弗拉维尔(Richard Flavell)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说。理查德通过微信与中国免疫学研究人员频繁的互动,可以说是他几十年与中国免疫学家打交道的一个缩影。
“有很多中国科学家曾加入我的团队,我和中国科学家有很长的交流历史。”理查德坦言,许多曾和他共事的中国科研人员回到了中国,并成为了中国免疫学领域的领军人物。
“能和这些优秀的科学家一起共事,我感到很幸运。”理查德说,“现在我的实验室里还有七八名中国学生。”
能进入国际知名免疫学家理查德的实验室,中国免疫学人的能力和水平可以从中窥见一斑。然而,早期的中国免疫学研究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却很低。“原来参加国际会议,很少有中国免疫学家的声音,作报告的大都是外国科学家。”中国免疫学会副理事长、第三军医大学吴玉章教授回忆称。
而随着国内免疫学研究国际化战略的实施,中国免疫学研究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上述局面也得以扭转。据悉,近年来,中国免疫学研究得到了快速发展,不仅研究队伍日趋壮大,并且高水平论文也在国际上占据了相当的比例。
“中国免疫学基础研究、论文数量,已经达到了全世界第二的水平。“吴玉章表示,可以说国内免疫学发展不仅“规模发展快”,而且“质量提高快”。
未来发展态势良好
在生命科学还没有一个领域对人类做出如此重大的贡献:一些重要传染病得到控制或消灭、改变了人类的疾病谱、延长了人类的平均寿命——这是世界卫生组织对免疫预防成果的高度评价。
吴玉章称,“免疫学是为人类健康贡献非常直接的学科。”因为这样的特点,它才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才,并得以迅速发展。
当下,虽然相较于美国、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我国的免疫学仍存在一定差距,但吴玉章强调,中国免疫学家已具备“瞄准珠峰”的国际化视野,正在与最顶尖的国家做同样水平的工作。
据吴玉章介绍,尽管中国的免疫学理论体系原创性工作还有待积累,但已经取得了长足进展,“过去都是跟跑,通过十几年时间的艰苦努力,我国在个别领域已经在领跑,如突发传染病免疫机制、先天免疫调控新机制、获得性免疫的新细胞亚群和调控机制等”。
理查德在与中国免疫学家多年的交流中,也关注到中国科学研究的公共建设和政府投入在免疫学领域不断增多的趋势,他十分看好中国免疫学的发展前景,“中国免疫学和很多国内其他研究领域一样,发展态势很好,未来还会变得更好”。
产业与科普仍是短板
基础免疫学、临床免疫学和生物高技术被视作免疫学的三座高楼,虽然中国免疫学正瞄准世界前沿不断迈进,但国内生物高技术发展,仍是一个无法与国外发展相抗衡的短板。
吴玉章在采访中坦言,国内免疫学相关产业的发展并不理想,研发投入十分欠缺。“一个新药从研发到上市,需要2.6亿美金的投入,周期大概在10到15年,而成功率只有10%左右。”吴玉章告诉记者,“高大上”的免疫学研究,常常无法得到企业的支持,他呼吁更多的企业关注免疫学最新研究,以免出现科研成果“曲高和寡”的现象。
同时,公众对免疫学知之甚少也给免疫学科普工作带来了不小的压力。“很多人的免疫学知识比较匮乏,带来的后果就是不合理的保健方式和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给身体健康带来了双重影响。”中国免疫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第二军医大学于益芝教授表示。
如今他们正尝试通过科普公众号、科普漫画丛书等形式更好地传播免疫学常识,以担起自己肩负的社会责任。“我们的任务很重,希望让大家更多地了解免疫学知识,过上更健康的生活。”吴玉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