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晓丽
6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部分省区市扶贫攻坚与“十三五”时期经济发展座谈会时作出指示,扶贫开发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要动员和凝聚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
当前,我国扶贫开发工作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在这场扶贫攻坚战中,高校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库和智力源,理应在脱贫攻坚战中主动担当,积极作为,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努力探索自身参与脱贫攻坚的多元化路径,为扶贫工作提供智力支撑和人才支持。
发挥人才优势,成立扶贫智库
高校要主动申报和积极培育建设精准扶贫与地区发展研究中心等新型智库机构,发挥高校科技和人才优势,聚焦扶贫攻坚,围绕当前精准扶贫工作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开展研究。
围绕脱贫攻坚面临的新形势、新情况,高校需要紧扣区域扶贫特点,深入总结我国扶贫开发的实践经验,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扶贫开发理论研究成果,与有关方面合作,推动设立研究课题,加强对策研究,为党和政府推进扶贫攻坚提供决策咨询;组织高校相关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和研究生深入贫困地区开展调查研究,帮助贫困地区把脉开方,为地方党委、政府制定发展规划及提供意见和建议。
开展教育扶贫,增强“造血”功能
教育扶贫让贫困家庭子女都能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对全国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分析表明,90%的贫困人口为初中以下学历,其中小学、半文盲、文盲的比例超过50%,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因此,帮扶工作不能只局限在“输血”,更要建立行之有效的“造血”机制。要充分发挥高校教育培训资源优势,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人才智力帮扶工作。
高校可以参与基础教育质量全面提升工程,实施结对帮扶计划,在受援地学校设立教育实践基地,开展教师培训,全面提升贫困地区教育教学质量。开展贫困地区农村基层干部培训,以及贫困地区教师、民众技能培训,提升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的技能和本领,“授人以渔”。开展贫困地区乡村医生培训,助力提高贫困地区医疗卫生和贫困群众健康水平。
加强产业扶贫,做好科技支撑
作为科学技术与科技人才的聚集地,高校要充分利用科研技术,把扶贫开发与推进农业现代化结合起来,与发掘农村资源、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结合起来,强化产业扶贫的重要地位,使农村劳动力就地转化为新型职业农民。
高校可以与贫困县签署助推脱贫战略合作协议,充分发掘当地特色产业,通过产业试点项目等途径帮扶地方产业。设立专项成果转化资金,利用科学技术对地方传统特色产业进行改造和扶持,解决贫困地区特色产业发展和生态建设中的关键技术问题。加强产学研合作,鼓励科技人员进行科技成果转化,开展技术咨询服务,加快先进实用技术成果在贫困地区转化。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支持科技特派员开展创业式扶贫服务。加大政策激励力度,鼓励高校人才扎根贫困地区基层建功立业,对表现优秀的人员在职称评聘、薪酬待遇等方面给予优惠照顾政策。
目前,教育部专门出台了《关于做好直属高校定点扶贫工作的意见》,75所教育部直属高校已经全部组织动员起来参与定点扶贫工作,很多地方高校也积极行动起来。高校扶贫对于贫困地区来讲,传播的是爱心、希望、信念和人间真情,对于高校自身来说,弘扬的是责任、担当、使命和奉献精神。 (作者系洛阳师范学院教师)
《中国科学报》 (2016-10-13 第7版 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