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温才妃 来源:科学网 www.sciencenet.cn 发布时间:2016/10/12 17:52:10
选择字号:
武旭同:北极七日天气晴

 

初见武旭同,是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高高大大的他背着书包,出现在北大逸夫贰楼,国字脸上架着黑框眼镜,文质彬彬一副书生模样。

2016年对于武旭同来说,意义非凡。因为他不仅成功保研,成为一名北大直博生,还去到心中向往的圣地——北极。

初识北极

说起这次北极之旅的起因,跟大多数人能想到的并不一样。那又是什么呢?

“哈哈!它是比赛的奖品。”武旭同笑着说。

原来,早在2014年,当时还是大三学生的武旭同代表南京大学参加全国大学生海洋知识竞赛,一举拿下了“北极特别奖”。作为奖品,他和2015年获得该奖的厦门大学本科生李瑞祺,于今年暑假一同踏上了北极科考之旅。

这份“迟来的奖品”,足足让他盼望了两年之久。因此,也显得弥足珍贵。

“当踏上北极那一刻,感受到的是超乎想象的震撼。”武旭同说,从飞机上望下去,由海面突然变成了冰川,让这两个远道而来的小伙伴着实兴奋。

由于在北极仅待七天,所以此行他们只承担了一个小项目——中国北极黄河站文化建设调研。

位于挪威斯瓦尔巴群岛新奥尔松地区的黄河站是一幢两层的红色小楼,门口一对石狮子把门,颇有中国特色。一层是会议室、实验室、储藏室,二层则是办公室、宿舍。墙上贴了各种跟极地相关的文件、发表的文章、历届队员的合影。

武旭同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这里地处北纬78度55分,是地球上最北端的小镇,汇集着全世界多个国家的科考站。镇子上有体育馆、博物馆、邮局、酒吧、超市,还有有线网络,但由于科考需要,无线网络被禁止。镇上不允许做饭,于是便有了一个24小时不打烊的餐厅。

另外,黄河站设有一个不生火的“中国厨房”,里面有队员带去的老干妈、牛肉干、泡面,设计得很是贴心。“好多老师感觉在那儿过着共产主义国家的生活,其实大家都明白,国家在背后出了很多钱。”武旭同补充道。

码头也是一个“联合国”,几乎每一两天就会有游轮靠岸,其中还有中国游客身影。“看到他们在黄河站前展开五星红旗合影,让人深深感到科研水平的提升,是每一位国人的骄傲。”他自豪地说。

七日见闻

8月的北极正值夏天,零上五六摄氏度,堪称“气候宜人”。偶有云朵把太阳遮住,才让人感觉到一阵阵寒意袭来。

七天的科研之旅正式开始了。第一、二天跟着站长参观镇子,第三天防熊射击训练,第四、五、六天出野外采样,武旭同说得轻描淡写,但是“该见的动物都见到了”。

他们跟着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的老师去采样,一下子像穿越进了“童话王国”。在苔原上,他们恰逢驯鹿在吃草,驯鹿抬头看了武旭同一眼,羞涩地跑开。幸运的是,整个场景都被厦大的同伴拍摄下来,这段影像对于武旭同来说尤其珍贵。

好多人几年难得一遇的北极熊,也在第五天上午被他们偶遇了。“当时距离大概一公里,远远地望见两个白点。”出于安全考虑,这时巡逻员不让任何人出镇,于是他们便在站里用望远镜观看,只见镜头里出现一大一小两只北极熊,正在捕捉海豹。

在北极,北极狐、海鸟生活得悠然自得,那种不被打扰的宁静之美,总会让武旭同沉醉。“除了自己说话的声音,就是风声、鸟叫声,没有噪音的干扰。”

在苔原上采样,走在上面像踩在黄绿色的地毯上,有的时候一踩还会出一包水;去冰川下采样,海面吹来风,远处飘来浮冰,三四座冰川分布在岛上,远山积雪皑皑……大自然无私地向他们开放极地景观。

当然,欣赏完大自然的馈赠,他们还是要回归到人群的。在站长的带领下,武旭同参观了当地博物馆,了解到新奥尔松的历史,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前,这里是矿场,后遭废弃改建成科研基地。

而在新奥尔松科考站的中央,更是矗立着一座半身雕像,那是挪威著名的探险家罗尔德·阿蒙森的雕像。他是世界上第一个到达南极点的人,也开辟了北极的空中航道。每次路过雕像武旭同都要为他大胆的开拓精神所折服。

极地精神

如果说罗尔德·阿蒙森的雕像是极地精神的象征,那么,身边的科学家故事则更鲜活地诠释了何为极地精神。

黄河站内,研究空间物理、冰川、大气、环境的科学家汇集于此,其中不乏中科院微生物所、生态中心、寒旱所的科研人员。在他们待的七天里,站长还组织了一次科研交流会,每位老师分享了自己的研究领域及最新进展。

很多老师完成一个月的科考就回国,但也有老师留在北极越冬。有一个随行的行李箱,据说已经有不下10次的南北极科考经历。

武旭同回忆,同行的刘老师已经第4次来到北极科考。和站上的徐师傅一样,刘老师还参加过南极科考且不止一次。有的老师在科考中遇到生命危险,但是仍笃定地认为,“冰冻圈科学是勇者的科学,而自己希望能将这门学科传承发展下去”。

科学家身上强大的气场、甘于为科学献身的精神深深地感染着武旭同。虽然他之前做过青奥会、国际地理大会的志愿者,钦佩过有情怀的科学家,但是北极之行却给他带来了更加升华的感受。

目前,武旭同正跟着导师做黄土高原的研究,似乎与冰川、冰斗并无交集,但他表示,地学是一个神奇的学科,必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之前在课本上学的冰蚀 地貌、冰川的搬运作用、堆积作用,只有身临其境才能感受到它的机理,而这对日后的学习、科研都很重要;还要有学科交叉,伟大的科研往往都是诞生于综合领 域,所以更要在多学科交叉上发力”。

而作为一名“准科研人”,在武旭同心中,“更重要的是,首先要有把一件事做好的决心,持之以恒、有始有终,如此才是一个优秀的科研工作者的先决条件”。

北极七日,恰逢极昼。在回国后的第一条朋友圈里,武旭同写道:“没有黑夜的地方,就像做了一场长长的白日梦”。在这个梦里,更多的是一个科研小兵对未来的希冀。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缓解肠易激综合征  饮食比服药更有效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史上最亮伽马射线暴来自一颗坍缩的恒星 导师:年年审毕业论文,总有这些问题!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